翻译竞赛折射译界浮躁风

    三届CASIO杯翻译竞赛一等奖连续空缺,评委指出——翻译竞赛折射译界浮躁风

    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译文》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三届CASIO杯翻译竞赛活动日前落幕,11月17日,颁奖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本届竞赛评出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鼓励奖20名,优秀组织奖一名。令人关注的是,竞赛举办至今已有三年,但没有产生一位一等奖得主,这固然是主办方本着宁缺勿滥的精神所作的选择,但大赛评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文所所长黄源深的一席点评却发人深省。

    据悉,本次竞赛选取的原文是美国作家E.B.怀特的散文《这儿是纽约》,黄源深说,虽然从总体上看,本届竞赛译文的水平要高于往年,但参赛者的译文仍存在随意性太强、死译硬译以及错译等问题,有些参赛者甚至为了“露一手”,在翻译时不顾原文随意增删,添油加醋,译文表面看起来文字花哨,但实际上意义与原文相去甚远。他认为,这种不严谨的翻译作风需要译者警惕。

    黄源深说,参赛译文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译者心理浮躁,所花功夫不够,学养欠缺,这同目前的英语学习模式不无关系。现在许多外语学习者,大多把功夫花在口语、听力那些所谓“实用价值”较高的技能上,或是花在应付考试上,花在文学作品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不少外语学习者,即便是那些希望专攻外国文学的博士生,所读的整本文学作品原著也不多,因此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解远远不足。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干什么都急功近利,学什么都要像打退烧针那么有效才肯去花功夫。而高层次的笔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牵涉到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文学欣赏能力、文化知识、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及外语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等,简而言之,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外语水平才能做好文学翻译。这种需要长期积累,需要花苦功夫,需要远离“实利”去坐冷板凳的精神,如今似乎离许多译者越来越远。黄源深呼吁,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爱好者要找回这种精神。

    据悉,CASIO杯翻译竞赛将参赛年龄限制在45周岁以下,据主办方统计,本届参赛者中,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占到了80%以上,而就比赛结果来看,27名获奖者中,“80后”的有17位,其中有好几位才刚满20岁。在翻译家年龄日趋老化的今天,能看到那么多年轻的翻译爱好者关注和从事翻译事业,让人欣喜。主办方和翻译家们都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