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信”可言,何谈“达”、“雅”?

    蔡骏“译写”谭恩美新作《沉没之鱼》遭读者和业界质疑

    对外文作品的引进历来有“翻译”和“编译”之说,最近却出现了一个叫“译写”的新名词。以《喜福会》为中国读者熟知的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新作《沉没之鱼》,因上海悬疑小说作家蔡骏的“译写”而受到业界关注。

    蔡骏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序言称,因不同语言间的巨大差异,翻译作品一般都会有语言生涩等问题,尤其是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大多难以适应欧美原著的小说。许多经典的西方作品被译成中文后,往往丢失了大半精彩之处。为使本书为更多中国读者接受并喜爱,中文版《沉没之鱼》采用了先由译者完成基础翻译稿,再由中文作家用文学语言,将本书的基础翻译稿细致改写一遍的方式,在忠实于原著情节的基础上,使中文版的语言更加中国化。

    除了语言上的改写之外,他还对书中部分情节做了删减和增加,重新编排了章节,对原著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分割,拟定了中文版各章节名称。同时,他以林纾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事例为自己做出辩解称,大多数西方经典名著最早的中文版本,都由林氏通过他人口译再以文言文记述,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汤姆叔叔的小屋》等,总共有一百余种,经他之手翻译的作品,别有一番风味。

    此文一出即引来诸多反对意见,有读者首先对此表示忧虑,如果翻译界开此先例,后果不堪设想。一位网友说:“强烈反对你这样去改写人家的小说,什么叫工序?什么叫基础翻译,润色文字,原文冗长,可以由你来擅自删节么?你可以重新排序、细化分割吗?”有人质疑,中文版的“译写”,很可能是出版方为了扩大图书发行量,在商业驱使下的一次侵权行为。

    尽管有人认为,这样的改编应该被看作外国畅销书在中国本土化的新模式。如果国外畅销书在中国以更通俗的方式包装,在销售中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现有模式下,畅销书的引进并不一定畅销,而美国的谭恩美和中国的蔡骏相加,就具有了畅销潜力。这种运作模式和传统冲突,但却能吸引眼球。而该书出版策划方相关负责人也自辩称,所谓“译写”实为润色,请人对英文进行翻译,而让蔡骏进行润色,这样译出的译文或许更接近原作,他还拿出《沉没之鱼》的起印数是谭恩美其他中文版图书7倍的事实做说明,显然这样的说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也没有太大的说服力。

    有人认为,“译写”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时下翻译小说的一个弊病——“单词变单词”的翻译太多。变换得通顺、变换得准确倒还好,多的却是一变换就不知所云的译文。蔡骏“译写”后的《沉没之鱼》或许更好读,而出正经的译本倒不一定有相同的阅读效果,这恐怕是出版社想出这一奇招的原因。不过,这种译手与中文作家结合的“译写”模式,显然不是解决文学翻译问题的办法,道理很简单:译文对原著不忠,无“信”可言,“达”、“雅”就更无从谈起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