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经济学、经济学家与中国经济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关注和讨论,一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问题,二是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股评家和房地产评论家同经济学家加以等同。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丁丁:正义问题、社会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问题。必须把有关社会正义问题的讨论引入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同时,作为社会精英的一部分,经济学家要有精英伦理承担,否则,这个社会就很难健康地发展。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回顾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所谓“三联学派”的逐渐形成,福特班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开设,以及后来诸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之类的研究机构的成立等等,都是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事情。可以说,20年来经济学在中国一直能吸引到最好的学生来学习和研究。这样的基础,中国的经济学没有理由不做出特殊的研究贡献。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教授:20年来中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如此长时段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经济制度的自主性变革,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同时,中国也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这些挑战为经济学家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会。中国的经济学家要解放思想,要有问题意识和工具意识。现在出现的许多问题已经无法通过以往的工具来加以解决了,比如产权问题、所有者缺位问题、现代政府问题等。中国的经济学家还要意识到,经济学并不垄断真理,有时候常识比学问更重要。此外,中国的经济学家必须具备数量意识和时空意识。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石磊: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是经济学家和公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但解释的角度不一样;另一些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济学家给予了理性分析,而公众则是在情绪化地指责。还有一些问题是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只不过原来的许多理论解释不了了。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确实面临着解释能力不足的情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凌教授: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出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和规范化问题,同时,研究中国经济必须结合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以便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中国经济,此外,还必须从地域、制度多样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以便做出相互比较。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