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欧美中产阶级队伍正在萎缩,流向更富(通过购买股份)和更穷(因激烈的竞争而只剩下出卖劳动力)的两极化。反映到政治层面上,就是代表中产阶段利益的传统政党、特别是中间派政党发生危机,而极端政党则有壮大的趋势。这一点在法国特别明显。代表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和极左翼的政党都在近年的选举中有所斩获,分别占据法国选民的近20%左右。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看来,这些情况的出现并非意外。
徐海清:全球化的进展在世界范围内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郑若麟:阿塔利认为,今天,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第三世界的绝对贫困化,个人主义的膨胀,人性的商品化,资本的集中化……明天,当资本因缺少一个全球化的政府而再也无法维持赢利,从而不得不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使人变成商品,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时,资本主义就将会走到头。那时,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就将是可能的。那将是一个“所有人都成为世界公民,而世界将成为仅仅为了人而存在”的社会。他认为,在中产阶级趋于消亡、无产阶级通过选举走向执政时,按马克思的预测,国家的消亡也就不远了。届时即将出现一个全球化政府。尽管阿塔利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却在一次采访中认为,如果全球化进展顺利的话,马克思所描述的全球化政府将在本世纪末出现。
徐海清:据我所知,英国历史学家艾利克·霍布斯鲍姆也曾具体对比过马克思撰写《共产党宣言》的1848年和上世纪末的1998年,认为这两年“惊人地相似”。他还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在1998年,美国航空公司机上杂志的总编辑要求他写一篇有关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文章。这位总编辑说,“我认为乘坐我的飞机的人对马克思很感兴趣”,不仅普通人,就是最著名的大富翁也同样。全球闻名的金融投机专家索罗斯在一次与霍布斯鲍姆共进午餐时曾问:“你对卡尔·马克思有什么看法?”索罗斯紧接着说:“我最近刚刚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我认为内容非常丰富。”
郑若麟: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不久前,阿塔利与霍布斯鲍姆在法国《快报》上对话,集中反映了欧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马克思进行反思的原因和结果。其主旨是:万一马克思的预言是正确的呢?
“万一马克思的预言是正确的呢?”这句话眼下在欧洲思想研究界忽然又重新成为一个硕大的问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近来蓦然回首,发现久被遗忘了的各种社会矛盾今天又日趋激烈、大有成为社会动荡主要根源之势。
徐海清:以法国为例,前些时候爆发的大规模的反对首次雇用合同法示威,即可作如是观。
郑若麟:正是这类问题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判断,重新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兴趣和重视。仅此似乎也在印证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历史正确性……
徐海清:印证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那段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实际上,今天马克思热不仅在欧美,在日本也有。去年,日本的《经济学人》杂志刊发过一篇《马克思为何再次受到关注》,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冷战后在日本再度“热”起来的原因。看来,马克思主义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满足当今世界的需要。
郑若麟:近15年来,有关马克思研究的书籍在世界许多地方似乎都有回升的趋势。仅以亚马逊网上书店所列出来的法国出版的书籍看,从1991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以及记者等撰写和出版有关马克思的书籍。
徐海清:这些著作的大量发行,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不应小视的。冷战结束后,在西方核心地带出现“马克思热”,不能不让人深思。
郑若麟:你提到的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此的解释是:马克思之所以至今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因为他的思想“惊人地与现实相吻合”。他说,BBC所做的民意测验证明,马克思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在网上谷歌(google)输入“卡尔·马克思”一词,得到的结果高达3900万。我也在法语谷歌上试了一下,有关马克思的网页没有英语那么多,但也达到1670多万。相比之下,其他哲学家则要逊色得多。如黑格尔仅960万,而美国当红战略家亨廷顿则仅328万个网页。“马克思热”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我想,西方“马克思热”可以看作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是他们在寻找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这一方面是全球化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一研究也将会对世界全球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于中国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也肯定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将走向何方,中国在其中将占据一个何等样的地位,应该纳入我们的研究视线。
相关链接 法国出版的马克思研究著作
●1991年《论马克思》
●1992年《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与宗教》
●1995年《马克思的社会学》
●1997年《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
●1998年《马克思:论国家与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