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无法绕过的巨大身影——关于欧洲再现马克思研究热的对话
引言
一种思潮的出现、传播乃至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然后趋于衰落、逐渐被遗忘,最后成为故纸堆里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这是很多“思想”的命运。观察一种思想是否具有生命力,一是看其是否与现实历史的发展相吻合,二是看其是否能够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令人深思的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今天,马克思的思想在欧美、在全球一再地冲出书斋,影响着全球社会的发展。他的很多预言,从90年代初苏联解体开始,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竟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现实。这就使得欧美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吃惊。而马克思的方法论在今天的西方也仍然是哲学家关注的对象。为何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如此生命力,正是很多西方左右翼学者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研究的是19世纪。他预言资本主义在全球实现后将会走向消亡。他曾两次以为资本主义消亡的时刻已经到来。但当年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被战争所打断。今天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化进程正将多达四五十亿的人口卷入其中,似乎有一冲到底的态势。马克思的许多预言便逐渐实现。
在欧洲,马克思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广大的左翼民众。“马克思热”也随着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出现而在欧洲重现,迄今至少已经有15年,还方兴未艾。就拿马克思的思想对法国政治现实的影响来说,左翼和极左翼力量在法国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这一点,人们将能够在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再次观察到。
徐海清:去年,法国学者雅克·阿塔利五百多页的专著《卡尔·马克思,或全球化思维》出版后,再度在法国激起一股马克思研究热。记得1998年5月,为庆祝《共产党宣言》出版15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学者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研讨会。8年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现代意义的热潮在欧洲再现,这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郑若麟:雅克·阿塔利原是社会党总统密特朗的政治顾问。近年来他潜心研究马克思,他的《卡尔·马克思,或全球化思维》是一部新的马克思传记。它将马克思写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19世纪经济与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21世纪经济作了对比研究。阿塔利认为,马克思惊人地预见了今天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所描述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一天正在到来。由此,阿塔利甚至断言,到本世纪末将会出现一个全球化的政府。
徐海清:这使我想起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在上世纪9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全球化也许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过程,至少从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间算起。”当年马克思的“世界公民”观念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中,就已经蕴含了“全球化”的概念。当然,今天的全球化与19世纪40年代的全球化的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正如有人形象地指出的那样:今天人们在谈论全球化的时候,马克思的巨大身影是无法绕过去的。
郑若麟:绕不过去。而今,全球化正在继续为马克思主义作“注脚”。今天的世界与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用阿塔利的话来说就是,今天的世界正按马克思所描述的发展轨道在前进着。
与19世纪一样,今天的世界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亚洲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经济大权则操纵在盎格鲁-撒克逊人手中;民主体制与市场经济如19世纪时一样,正在试图征服全球;技术革命全面改变了能源和物质产品,改变了从通讯、艺术……到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面貌,并使劳动变得更为轻松,工作时间越来越短;与19世纪一样,人们不知道世界经济到底是处于一个空前大发展的前夜,还是处于矛盾和冲突达到顶点的那一刻;但贫富分化却实实在在地正在向两极伸展;反全球化的力量已经在绝望地聚集起来进行最后的抵抗;与19世纪一样,人们期望过另一种生活,一种相互更为敬爱、挣脱了各种束缚,摆脱了贫困和各种痛苦的生活;而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正在为此而开出一个又一个的“药方”,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与19世纪一样,资本主义正在统治世界,决定着劳动力的价格,使世界的组成趋于统一……在今天全球化过程中,对利润的追逐和全球资本的高度集中,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徐海清:那么今天的资本日益集中会导向何种后果?
郑若麟:追求利润、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得降低劳动力成本成为在竞争中获胜的主要法宝。近年来在西方听到最多的就是“转移生产基地”而造成的大规模失业。将生产基地转向发展中国家是降低劳动力成本的保证。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兼并也是对竞争的一种解决方式。于是便出现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的高度集中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