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如何给妈妈买保险?

     5月的母亲节这一天,在来自爱人或儿女们给予的礼物中,这几年多了一个新品种,那就是商业保险。但是在这流行风潮的背后,我们不妨问一句: 子女们为表孝心,真的需要给自己的母亲买保险么?或者说,什么样的保险安排才是合适的呢?

    最近不少读者打来电话或在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上留言咨询,母亲节该如何给妈妈买保险?怎么组合比较合适?

    这些提问的读者大多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在经济独立以后,都开始考虑起要做点什么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母亲购买保险就成了一种比较实际的报答方式,还有一部分读者则是为自己的妻子考虑这方面的安排。

    那么,到底要不要给母亲购买保险呢?该如何安排险种的组合呢?面对这些拳拳爱心,我们从目前市场的实际状况出发,针对不同状况给出了以下意见。                      

老年母亲:遭遇“保费倒挂”不如不保
    “我妈妈今年59岁现已退休,单位养老金每月700元。姐妹俩月收入分别为6000元和3000元左右。我们希望购买一些保险增加妈妈的养老收入,还有保障大病等。请问,我家应该给妈妈买哪些险?”读者王小姐如是说。

    我们看到,和很多人一样,子女们希望能为父母的养老收入部分添砖加瓦。因为像他们这样的年轻夫妻,多数将呈现“两个小夫妻养四个老人甚至六个老人”的状态,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未来父母养老将带给自己的压力,这也让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意识到,应该依靠保险公司来转嫁一部分财务风险。

    可是,正所谓事与愿违,市场就是这么残酷。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并不是保险公司愿意承保的对象。他们身体状况较差,是疾病、死亡的多发群体,开发老年险种,保险公司要承担巨大风险。市场对老年人保险的需求虽然很大,但多数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担风险去开发这类产品,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局面。

    即便是有公司愿意放宽年龄限制,承保这类人群,给出的报价也是高得吓人。比如,像王小姐若要为母亲购买一份10万元额度的养老险,总保费却可能会超过12万元,可能遭遇“保费倒挂”的尴尬,即所获得的收益低于付出的保费。

    而若为59岁以上的老年人购买医疗险,尤其是重大疾病险,也可能出现这种保费远远高于保障额度的尴尬局面。毕竟老年人的医疗险赔付率是相当高的,保险公司的成本摆在那里。

    花1.2万元的保费买1万元的保障,这肯定不划算。所以,为59岁以上的“老龄”母亲投保养老险或医疗险,子女们虽孝心可敬,但现实却可能买不起。面对如此“鸡肋”的险种,孝子们只有两个选择: 一种就是放弃买保险为父母养老、防大病的办法,转而寻求其他储蓄型的理财方式,多为父母积攒养老所需费用; 另一种就是要注意选择期缴方式购买这些昂贵的保险,而不是一次性付清保费,这样等于增加了保障功能。

    另外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70岁以下的老年母亲,子女们可以特别购买一些带有骨折保障的意外险种。如中意人寿、泰康人寿都有专门针对老年人推出的意外险种。

中年母亲:和子女按收入比例“分成”
    “我母亲今年45岁了,在工厂打工月收入1500元,农村户口没有基本社会保障。我去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月收入4000元,希望在今年的母亲节前后为母亲购买保险。该如何为母亲投保?”读者小海问道。

    对于小海家庭而言,母亲已经步入中年,孩子则已经济独立或者即将工作。这个时候,母亲已经不再需要为抚养孩子而尽心尽责尽力,所以他们不再需要高额的寿险,而主要应该关注未来养老和医疗保障。小海此时若要为母亲购买保险,首先应该考虑让母亲纳入当地的基本社保和医保体系,如江浙等地的城镇和农村都有镇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社会来承担母亲将来一部分的养老和医疗成本。在这个基础上,小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再为母亲尽早投保一些商业的健康医疗保险,甚至养老险。

    但要指出的是,和中年父母收入较高家庭不同的是,小海这样的家庭状况是孩子慢慢成长为家中经济收入最高的一分子。再过10年,父母不再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之后,小海就是父母最大的依靠和家庭顶梁柱了。本着“家庭保障首先必须保障收入能力最高一方”的原理,我们建议小海类型的子女,必须先为自己安排好最基本的意外和医疗保障,然后再是安排母亲以及父亲的保障。慎防高收入子女因为意外或疾病导致收入下降,继而使得中年父母丧失经济来源的保障。

    退一步说,中年母亲的身体状况肯定已经大不如前,若他们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则可能面临加费等麻烦,而刚成年的子女则一般都可以正常投保。子女以较低成本投保,在未来节约下一些医疗费用,就有多一分钱为父母分忧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