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沙龙
电影书如何实现二次销售 沙龙人物:陈山(电影学院教授)小宝(上海季风书园总经理)黄集伟(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斌(文学评论家、编剧)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问题:国内电影书乏善可陈
黄集伟:电影书大致分成三类,一是从畅销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像《卧虎藏龙》、《纳尼亚传奇》等,这些书和电影各自的品质都很好。先有小说后有电影,书的属性被电影放大,包括缺点也被放大。呈现出的结果往往是一流的小说、二流的电影,像《巴黎圣母院》;但也有二流小说被改编成一流电影的,像《哈利·波特》。二是同期书或美其名曰的剧本小说,一般乏善可陈。三是电影相关产品,如写真集、导演创作谈、片场日记、演员传记等,读者定位在轻度发烧友。
张颐武:电影书走红的先决条件是电影本身好,书也有卖相。因为电影的商业化程度高过出版,电影的宣传攻势使得电影书有了二次销售的可能。
像《无极》的电影宣传就很强势,这本电影书就很有卖点。事实上,只有大片的电影书才可能有读者,电影书只是电影衍生出的副产品之一,电影书是电影的受益者,《英雄》或《无极》书籍的热卖仰仗的都是电影的热映。但在韩国,很多影视书是直接从电影的剧本扒下来,行文如口水,质量堪忧。
小宝:国内的电影市场还不成熟,电视剧的畅销带动小说热卖的现象倒是有普遍性,《亮剑》目前是二轮播映,但小说仍然高居畅销书的排行榜,从这点可以看出,文学品质好的电影书才有市场,像《英雄》的文学性在观众观看电影之后遭到否定,所以它的电影书也反响平平。《无极》虽然请到当红作者郭敬明捉刀,但他还和我说过,他将改头换面,让小说只剩下《无极》这个名字,其他都与电影无关。
但是电影口碑甚差,也会影响到书的市场效应。
陈山:我认为,购买电影书的读者大多是白领,除了《哈利·波特》这个特殊的现象外,在市面上欧洲电影书更容易找到读者。像前两年畅销的影碟《钢琴教师》,甚至更早的《布拉格之恋》,观众在看过影碟之后,并不满足,会重新找到原著精读,电影和书带给人的阅读快感无法相互替代,而是相得益彰的。但对于一般的好莱坞大片的电影书,读者并不一定买账,娱乐片的电影书更是难觅知音,《英雄》或者《无极》的电影书都很难畅销,是因为观众对电影都失望了,又怎么会再去为此二次消费。
王斌:国外的电影书市场发育得很健全,畅销小说一出现,制片商立刻拍摄成热门电影,再利用电影宣传的强大攻势,将书二度宣传,像《指环王》等都成为了两代人的阅读习惯,当它被拍摄成电影后,自然会带动书的热卖。目前,中国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畅销书机制,传统的说书方式遭到了断裂,中国当代作家突然不会讲故事了,即使有几个会讲故事的作家也总在讲小圈子的卿卿我我,其作品不能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既不能带给创作者创作的快感,也不能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
根源:电影和图书产业间缺乏共识
陈山:电影书热卖的潜台词是电影地位的提高。以前是电影跟着书走,现在反过来了,书跟着电影走。这与两个大的背景有关,首先,这是一个读图时代,影像的吸引力大于文学。其次,我们必须把电影和书的运作看作是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存在谁依附谁的关系。
具体来说,以前我们是计划经济,条块分隔,电影管理体系与书籍出版体系完全不相干;但是,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产业正在走向成熟。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思维定势,发挥叠加效应,像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无论是影碟还是同期书,口碑甚好就是这个道理。电影和书的命运是一致的,都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散发着不同的魅力。文化产业需要进行结构性整合,不仅是电影书,漫画、海报、剧照、邮票、道具等等,都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都有各自的读者和利润的空间。
黄集伟:从根源上看,这是我们电影和图书产业结构的问题,在电影和图书产业内或产业间缺乏共识和胆识,电影和图书产业内的单一属性无法构成产业间的互动;在国外,电影和图书产业间的合作亲密无间。像日本,动漫产业是支柱产业,它的周边产品非常丰富,收入远远大于源产品,如《火影忍者》,除了漫画,还有毛巾、帽子等等,产业间能互动。
小宝:电影书会随着电影的热映掀起第二轮热卖,和媒体的公信力也有关系。在国外,奥普纳读书俱乐部的影响力就很大,有很长一段时间,奥普纳并没有向公众推荐美国当代作家的作品,100多位当代作家联合署名给她写信,希望她能给活着的作家一个机会,她推荐了一位普利策奖得主的作品《100万的碎片》,经过她一推荐,这本书很快将雄踞榜首的《哈利·波特》拉下马。而国内媒体对电影进行盲目的报道,观众和读者在轻信了一些报道之后,已经逐渐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