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电影书:电影是阅读的开始而非结束

    支招:作家勿向导演抛媚眼 

    陈山:一只小小的米老鼠养活了多少人,究其本源,吸引人的还是电影品牌,文化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规模,整合优势。文化产业的优势就在它的利润不是单个相加的,而是叠加效应。最近中国电影旅游书很畅销,它抓住了电影、旅游、书三位一体的审美价值,人们对这个多元化世界的要求是多元的,文化产业宏大的前景就在前方。 

    小宝:要想电影书畅销,关键在于书的文学性至少要在及格线以上,最核心的是作者必须是有诚意地写作,而不是从商业的角度去写作。电影书的读者不是纯粹的追星族,他们的阅读动机不是盲目地追风,而是期待在书的阅读中找到新的乐趣。像《达·芬奇密码》拍摄成电影后,看过电影的观众自然会掀起一轮新的购书热潮。电影书是不是泡沫无所谓,有价值的电影书即使是泡沫也会有人跟,但如果仅仅靠一个和电影同样的书名就想吸引读者,很少有读者会买账。 

    最近李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看很多电影,只能看到技巧,我希望我的电影表达生活的粗糙。”李安的态度我很欣赏,也只有持这样态度的作者的作品才有诚意。那些有话语权的人不要以为能掌控市场,大众是越来越清醒的,急功近利只能适得其反。 

    王斌:电影仅仅是文学的广告,但广告不能替代文学品质,文学本身要独立和强大。我经常看到很多小说家的创作在隐隐约约地向导演抛绣球,但是,电影剧本的创作和文学创作完全是两回事。电影讲究戏与戏的严丝合缝,讲究严密的逻辑,但文学不需要这样,它留给人感悟和思考的空间更大。 

    要想电影热映,电影书也畅销,我有两个建议:首先,电影书要兼有文学性与通俗性,一些中国导演或作家丧失了心灵的感悟。其次,作者要有诚意,一个有诚意的作者,诚意会蕴藏在他的作品之中。 

    我力劝那些立志为电影投怀送抱的作者按文学规律行文,否则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