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3日凌晨,赵晓生教授的《传统作曲技法》书稿全部完成。这一天对赵晓生教授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那天正好是他的爱妻邓秀芝五十三周岁生日。历经一千零四十五个日日夜夜,他的爱妻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折磨,先后经过三次手术,六次化疗,但她始终以最高昂的姿态,最乐观的心境,战胜来袭的疾病。赵教授很感激他的妻子,他说,正是他的爱妻教会了他知晓生命之伟大力量,也正是他的爱妻激励他在百忙中鸡鸣即起,子夜始息,完成此书的写作。由于这个原因,赵晓生教授特将本书献给他心爱的妻子作为生日礼物。当我把此书的初校样送到赵先生的手中时,他的妻子已病危。赵晓生教授在妻子病重期间日夜守候病榻边,趁护理空隙校对初样。这时,他的妻子已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她骨瘦似柴,腹胀如鼓,滴水难咽,粒米不进,连吸入一口氧气也成为奢侈。但她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对抗病魔的无情侵噬。我精心做了一本“书型”,让他的妻子能有机会先期捧上她心爱的人的新著,一本献给她的新著。然而,终于没能等到此书的正式出版,2003年3月17日14时41分,赵教授爱妻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
《传统作曲技法》的写作过程与他的妻子的病情紧密相关。爱妻的去世也显示了精神战胜躯体,爱情战胜癌魔,生命战胜死亡的不朽主题。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因为,从纯医学角度衡量,她的生命已争得极大的延续。因而,她是胜利者,她高唱了一曲生命的凯歌。这就是我在题词中所说'教会我知晓生命伟力'的含义。”
赵晓生教授在这本书中主要是以“风格”为中心,以“组织”为总纲,从千变万化、令人目眩的音乐现象中,从古今中外杂乱繁复的思维线索中,抓住“模仿与创造”这两个要点,来引导学习作曲的学生,通过对各种音乐风格的亲身模仿,学习历代大师们所发现的音乐奥秘,并获得真谛,在此基础上激发自身的无穷创造热情。赵晓生教授在本书中力求阐述的八个字,即组织、智慧、衍生、重组,分别体现在下面三个原则中:1.通过模仿写作蕴蓄基础力,通过自由写作激发原创力,从而达到根基深厚、后劲充足的技术境界;2.通过掌握西方音乐精密的组织结构,东方音乐悠远的内在神韵,从而达到“古今汇流、中西合璧、大千贯一、纵横捭阖”的思维境界;3.通过对于中外音乐材料“合纵连横”的应用,以立足当今的现代意识与观念作指导,从而达到在“传统作曲技法”范围内的推陈出新的文化境界。
赵晓生教授的这本书虽名为《传统作曲技法》,但书中时时要求学生能从传统中出新。他认为,学习传统技法是为了当今,为了发展现代音乐,而不是拟古、玩古,做假古董或文物赝品。音乐创作本质上是“做文化”,是不能脱离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的。赵晓生教授说,音乐的时代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汇、句法、结构、气息、个性、思维来表现的。 赵晓生在《传统作曲技法》中为读者提出了这样几句非常精彩的忠告:习模仿,为创造;精组织,求神韵;学传统,想当代。赵教授说:“作曲需要情感与理念的结合,直觉与智慧的结合,灵悟与技艺的结合。任何作曲技法教程,只能教授技术,而无法传启灵悟。诚然,作曲具有极高度的技艺性,但对于'作曲教程'的读者来说,最大的危险是由此而只见技艺而忘却直觉。原本的乐感,自然的灵性,发自心灵深处的激情,是造就杰出音乐作品的根本。对于任何教师来说,他只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技艺,而灵性与感悟是教不会的。这是作为教师的悲剧。于是,发现、开启、激励自身灵感和悟性的责任,便落到了学生自己的肩上。在这一点上,教师实在显得软弱无能。'师傅领进门,修炼在自身',一句老话说得真好。因此,不要企图通过做完本教程的所有练习即能成为成功的作曲家。作曲家不仅是个卓越的工艺匠,而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悟的艺术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对赵晓生教授来说,写作此书是种乐趣。他说这里的最大乐趣在于发现先人们是何等聪明,何等智慧,而音乐又是那样富有组织,那样充满灵性,那样接近宇宙。它的组织之精细、严密,充满天体组织或基因组织一般的美感,每每发现一点日常所忽视的埋藏在音乐深层的奥妙,都使我激动不已。他同时也盼望能通过这本书把这种内心感受传递给读者们。 谈到《传统作曲技法》这本书的写作,他说要从三个层次上来看: 第一,从低层次上说,可以教学生学会学得会的东西,那就是技术。任何技术都是能教可学,而且学得会的。但灵性、悟性、感受、思想往往是不可教的,如若能通过本书学到些许作曲技术,也算没有白费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