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对话录:我是隐士,金庸是国士

对话人物

  梁羽生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被誉为“新武侠鼻祖”。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1949年定居香港,曾供职于《大公报》。除武侠小说外,梁羽生还著有《中国历史新话》、《文艺新谈》等。

  黄惟群

  1953年生,澳洲著名华人作家,曾任当地华文报社记者及总编辑。

  梁羽生一生供职于香港《大公报》,此后在澳洲隐居,迄今已有18年。

    对话内容

  黄惟群(以下简称黄):梁先生此前一定看过徐克导演的其他电影,不知印象如何?

  梁羽生(以下简称梁):我知道徐克导演,他也知道我,彼此都不陌生,但直到现在还没见过面。这几天通过一个长途电话。他邀我去香港。他的电影拍得非常美。比如《七剑》,看过的人说,拍得非常美。以前我的《白发魔女传》是张国荣和林青霞演的,在巴黎科幻国际电影节中获冠军大奖。《七剑》要比它拍得更美,有天山雪景等等。我对他的艺术感有信心。他的电影给我的印象是很放得开,有人说他天马行空。这也是一种艺术。

  黄:你的意思是,你至今没看过电影《七剑》?

  梁:是的。没看过。

  黄:那你是否看过修改过的《七剑》剧本?

  梁:也没有。

  黄:是你不要看,还是他们不给你看?

  梁:没人给我看。他们要快,要赶时间。每个电影公司都一样。

  黄:这次的《七剑》你是怎么会和徐克合作的?

  梁:徐克他有个副导演叫张鑫炎,是“长城”的,以前和我合作过,是我的老朋友,拍过我的《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少林寺》也是他拍的,很出名的。

  黄:《七剑下天山》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东方的《牛虻》,梁先生对此怎么看?你在创作《七剑下天山》时是否一定程度上受十九世纪欧洲文艺思潮的影响?

  梁:我写《七剑下天山》,是五十年代中期,那时风靡中国的小说有两本,一本是《牛虻》,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受《牛虻》影响产生的,有人说它是《牛虻》的苏联版本。这两本书对我都有影响。当时一个世界级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过《约翰·克利斯多夫》,我的《云海玉弓缘》里愤世嫉俗的金世遗,就是受《约翰》的影响,宁肯冒犯社会和社会闹翻,也要坚持自己的精神自由。罗曼罗兰当时已七十多岁,看到《钢铁》后,亲自写信给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谢这个年轻作家,写出了这样鼓励提高人精神世界的小说。我当时想,我的武侠小说要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史学观来写。我想尝试写一部中国的《牛虻》,或说东方的《牛虻》。但怎样中西融合?东方和西方很不同。比如在外国,宗教权力常常高过政治权力,中国的宗教权力怎么都不能跟皇帝比。总之,既要引进西方的,又要符合中国国情。这个话题详细讲的话太长,但有一点很重要:我的《七剑下天山》里,不单有西方文化的影响的东西,也有纯粹中国的东西,有纳兰容若……

  黄:打断一下,据说纳兰容若是梁先生年轻时很崇拜的人物,你和金庸、百剑堂主的合集《三剑楼随笔》中,有三篇是你评论纳兰容若的。

  梁:确实,我很佩服他。

  他是一个天才的词人,是清朝的满洲贵族,不夸张地说,是词苑里的奇葩。陈其年将他和南唐二主相提并论,聂晋人说他的词是“笔花四照,一字动不得”,王国维认为他的词是宋代以来第一人。

  中国旧小说里,普遍认为红楼梦艺术成就最高。有人考证,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纳兰容若的原形。我的《七剑》,一方面拿来了西方的“牛虻”,一方面拿来了中国的纳兰容若。拿他,因他是个文武全才,奇才。他精通武艺,做过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从三等侍卫一直做到一等侍卫。

  当然,他的成就以文为主,文高过武很多很多。我试着将两者搞进一个小说。既是东方的牛虻又有贾宝玉的影子,有贾宝玉的叛逆精神,纳兰容若也有叛逆精神。这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吸收。

  但《七剑》里的牛虻也是一分为二的。凌未风和易兰珠身上都有牛虻的影子。凌未风身上表现了牛虻和琼玛的矛盾,易兰珠身上表现了牛虻和神父的冲突。

  黄:你是怎么看待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的再现的?

  梁:要尊重事实,尽可能恢复真实面目,力求史料真实。观点可以不同。每个作者本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看作者怎么运用材料,怎么写。

  黄:有评论认为徐克这次拍的《七剑》过于暴力,战斗场面过于血腥,梁先生觉得是否与原著的名士风度有异?

  梁:暴力场面那是他们的创作。我的小说没有暴力。电影我没看过。假定他需要的话,是可以的。徐克确实很有才气。我感觉,一个作品,如果内涵比较丰富,那就看作者用哪部分作为切入点,强调重视哪部分。有一点一定要重视:小说要尊重作者,(电影的话)作者要尊重导演。

  黄:百剑堂主在《三剑楼随笔》的《傅青主不武而侠》中提到《七剑下天山》里被改造成武术高手的傅青主,其实作为高士的身份更为合适。梁先生当年和今日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梁:我完全同意百剑堂主的意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