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开始的上海书展对于所有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众多论坛、研讨会、演讲和讲座精彩纷呈;新书、畅销书亮点不断;签名售书、名作家手稿展活动多样;读者参与踊跃热情,仅8月10日这一天,销售34.50万元,读者2.2万人次,累计销售1044.30万元。真正实现了“读书——让生活更和谐”这一书展主题。
论坛、讲座名家云集 龙应台、王安忆、余秋雨、余华、葛红兵……众多名家云集书展举办讲座是本次书展一大亮点。
8月6日,台湾作家龙应台与上海作家王安忆的一场名为“中华出版论坛”的主题演讲会吸引了不少观众到场,王安忆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出版”,她对中国的艺术材质不是很满意,因为宣纸、陶瓷等都很脆弱,不像油画那么结实。但在所有的材质中,中国文字是最好的,她很庆幸它的耐用。随后,她讲了国人对文字的崇敬,以及翻译文学给她这代人的给养。比如《红楼梦》中黛玉焚稿的唱词:“我这一生和诗书结了闺中伴,和笔墨结了骨肉情。”比如《魂断蓝桥》中女主角在接回男友后说的:“你不在,生活很难。”演讲中,王安忆不仅表达了她对中国文字的热爱,也表示了对印刷繁荣景象产生的怀疑:文字创造的价值如何体现?我们究竟需要读多少文字?
龙应台的演讲题目是《读经与价值观》,她先用密歇根大学一份对50个国家的研究报告,以科学的理性分析来说明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的幸福并不对立矛盾。之后她用古文《晏子不死君难》与公元前415年雅典国殇的例子证明,“经”的后面是一个又一个宝库,每个人应该从补课的思维先去读经典,然后再决定是抛弃还是拥抱。
学者余秋雨主讲的“艺术创造的奥秘”同样吸引了很多文学爱好者。他说,这两年越来越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由于没有好的艺术作品出现,外国人无法从我们的艺术作品里了解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余秋雨看来,所谓的艺术不是单调肤浅的作品,也绝非规模宏大的、有着庞大制作班底的作品,而是“少数、天才式的创造”,单个的艺术家非常孤独、脆弱,很容易倒下消失,需要有一个充分的文化保护机制去保护他们。他还提出了3个艺术创造的标准:1、是否直接面对人生况味,2、结局是否是未知结构,3、是否具有象征价值。符合这3点,才是真正的艺术。
此外,“未成年人读物论坛”、“树根立魂与图书出版——《话说中国》出版现象研讨会”、“世纪人文论坛”、“上海知名教授谈读书与出版”、“当下婚姻家庭热点解析专题讲座”等也大大提升了这次书展的品位。
品牌书和极具市场潜力图书并存 本次上海书展规模为历史之最,图书种类也超过以往。据悉,本届书展提供图书订货品种24621种,其中新品种4933种。
销售已经突破120万册的《话说中国》系列丛书成为出版界图书品牌的一个新亮点,以此为引领,上海文艺出版总社集中推出了一批极具市场潜力的图书。其中,文学类图书有作家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兄弟》、著名作家王蒙的《王蒙和他笔下的新疆》、叶辛新作《缠溪之恋》、韩东的情爱小说《我和你》、张笑天历史小说《永乐大帝》等。同时,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图书也登台亮相,如《黄宾虹年谱》、《徐悲鸿文集》、《中国早期油画史》、《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精心推出的“世纪人文系列”,是一项力图成为21世纪中国人精神世界文化景观,全面重构中国人人文世界和知识谱系的大型出版工程,这套丛书首批94种首印5000套,自今年5月上市后已经发完。
上海高校出版社联合体推出一批原创和引进的学术著作,比如文史哲类的包括:《民国译丛》系列、科克托系列、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尔提系列等,这些都是原创或引进的文史哲经典译丛。《旧五代史》将目前能见到的五代实录全部辑出,为学界提供了最原始完备的五代文献;《上海文学通史》是近年来区域文学通史中难得一见的作品。
除了迟来大陆44年的夏志清先生的经典《中国现代小说史》,九久读书人还在书展推出了日本畅销小说《博士的爱情算式》、韩国热播电视剧《大长今》的原著小说《大长今》,“男版张爱玲”东方蝃蝀系列小说《名门闺秀》、《伤心碧》,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勇敢的心》小说作者、《珍珠港》导演华莱士的最新小说《爱情与荣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