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叔本华不是一种时尚的东西。因为叔本华从来就和掩饰、虚伪和浮华无关。无论从思想还是从文风上,叔本华都是清醒而朴素的。接受叔本华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叔本华的思想是过于消极了。因为他说:“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又说,“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由于死亡存在,人的生命有限,叔本华也对存在的虚无性看得很透——“每当黄昏之时,我们常常会感到,生命又缩短了一日。”又说,“就像我们把肥皂泡尽量吹得久、吹得大,固然我们完全知道它总归是要破裂的。”
可能正是由于叔本华的悲观论调,让许多人对其避而远之。他们宁愿不去认识这人生的真相,而只想在盲目与逃避的忙碌中度过一生。而凡是喜欢叔本华、阅读过叔本华的人,无一不会被他的真诚和坦率迷住,无一不会因他对人生考察的真实而折服。就连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也是叔本华的忠实读者,无论是叔本华的天才说还是他对音乐和女人的看法,都让爱因斯坦击节赞叹。在爱因斯坦的格言录中,许多话都可以看作是叔本华经典的转述。
虽然叔本华经常以厌世者的面孔出现,在他的著作中也经常骂那些没有知识需求和批判的人为“庸人”,但如果我们认真地考察叔本华的一生,却会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叔本华事实上是对人生充满热情的,他并不因人生的空无而失掉对生命使命的认识,他的悲观思想并也没有抑制住他的创造性天才,反而让他不断地求索,著书立说,他的敏锐而智慧的思想就像一道闪电照亮了黑暗的世界。
如何才能避开人生的可怜命运?叔本华认为,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减少你的欲望,暂时摆脱人生的一切关系。概括说来,叔本华提出三种解决方案:艺术、禁欲与绝食自杀。审美可以让人获得一时的愉悦,禁欲可以让人不再“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而自杀是最彻底的,这样可以一了百了。但是,对于以上说法的另一面,叔本华却也宣称,及时行乐也是可行的,同时他也并不是真正的支持自杀。换句话说,叔本华的真正想法可能是,首先是减少欲望,但也不是绝对的,当有享受快乐的时机时,你也可以去享乐;自杀是可行的,但毕竟人活着还是有一些快乐的,当人一旦死去,就连这点仅有的快乐也没有了,况且,人生的痛苦和欢乐本来就是相伴而生的,要想得到快乐你就要忍受那先期的痛苦。
可能正是出于上述思想,叔本华是提倡人独处的。他认为,孤独是天才者的表现,是一个人内心丰富的象征。独处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减少交际带来的无聊,另一方面也能避开和那些讨厌的人见面,同时也会更少地引来敌意与恶毒者的嫉妒与攻击。不过,就叔本华的本性看,这也不是完全的。他也有好斗的一面——和黑格尔抢风头,故意自吹以引起他人的不满——这也是叔本华经常干的拿手好戏。
有时看来,叔本华的救赎之道和佛教的说法有着奇妙的一致。不过,假如我们要说出其间的不同的话,那就在于佛教认为人生是循环的,人的永生是在来来回回的转世里。而叔本华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的想法是,人只会活一生,他要解决的也只是这一生的问题。至于来生来世,那就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了。
我有时想,叔本华或许是一个最会寻找快乐的人。在这不幸的人世上,他寻找到了幸福的最大可能。对于自己的学说,叔本华是充满信心的,他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值得期许的人。在叔本华的著作中,我不只一次窥见了他嘴角暗含的微笑,那是一个发现了真理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证明的人的微笑。无论如何,叔本华是一个人生的胜利者——虽然这胜利看起来来得迟了些——是一个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与创造对死亡进行了嘲弄的智者。
1865年冬天,叔本华的伟大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被一个青年人读到,随后他开创了以积极生活、不断越越、以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为核心的超人哲学,这个青年人就是尼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