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音像业与电影业:是互相排斥还是互相补充?

自从有了影碟,昔日门庭若市的电影院很快就门可罗雀了。为了招揽看客——特别是青年观众,电影院里过去“一律平等”的坐席,很快就变成了普通坐席和“情侣包厢”两个等级。不过,光顾电影院的人还是很少,有的电影院难以为继,被迫兼营他业——白天卖衣服或小吃,晚上放电影;有的干脆转租给别人经商。然而,电影院难以为继并不是电影危机的表征,人们对于电影的了解反而比过去更多也更快,对美国电影的熟悉也是前所未有。过去只能到电影院看电影,一部新片从大城市“走”到乡村,需要很长时间,“一元化”的观赏格局大大限制了电影业的发展。有了影碟之后,看到影片的人比过去多了,电影的传播速度是大大加快了。纽约刚“上市”的新片,中国农村很快就有影碟现身——当然,这些影碟大多是盗版碟。

  盗版碟绝大多数是影碟,这说明电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样式,市场潜力巨大。制售盗版影碟这一愈演愈烈的“地下活动”,严重影响了当代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到了非大力整顿不可的地步。电影业是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离开了电影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大受影响,而要繁荣电影业,就必须严厉打击盗版影碟的生产和发行,否则电影生产企业难以支撑下去,中国电影的崛起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可以说音像制品的出现,既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电影的传播,同时也在影响着电影市场——这不仅是表现在盗版影碟所造成的电影票房的下滑上,也反映在电影形态和审美取向上。由于家庭观赏活动的私密性,原不适宜在电影院放映的某些影片成为“家庭影院”的抢手货,影片进入家庭,使影片的娱乐品格得以凸现,也就是说,音像出版并不只是起到一个推广作用,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电影的审美品格和形态。

  为了把电影观众从“家庭影院”中拉回到电影院里来,近几年电影界作出了巨大努力,除了业界制定相关规章规范影碟生产与发行、打击盗版活动之外,电影创作与生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充分发挥电影的视听功能,热衷于制造“视听盛宴”,吸引享用者到设备精良、环境幽雅的电影院去“品尝”。这一努力已初见成效——《英雄》的创作与发行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就像看戏应该走进剧场一样,看电影也应该到电影院去,至少电影院应该成为欣赏电影的主要场所之一。要想提高电影票房,除了在电影院的建设上要多动脑筋之外,电影创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电影的长处,让观众在电影院里得到在家里看影碟时无法得到的快乐。规范有序的音像出版必将给当代电影带来更加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