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出版要自重 采访中白烨谈到几年前曾组约钱锺书、杨绛二位先生书稿时的一些事,或可作为出版界更好地处理文集一类出版物的一个参照。“记得几年前去拜访二位先生,谈起想由我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他们的全集或文集时,钱锺书先生当即表示,他目前先不考虑系列出版自己的作品,如若考虑也断然不能叫全集或文集一类的名称。他说,‘文集’、‘全集’有约定俗成的含意,那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著作的汇集。他首先认为自己目前还在写东西,仍处于写作过程之中,收不完全的作品集怎么能叫‘文集’、‘全集’?其次他谈到,一个学人决非完人,所写的东西也并非都有示于世人的意义和传之后人的价值,而一旦出书尤需慎重,要删繁就精,不要刻意求全,所以无须出版什么‘文集’、‘全集’。言谈之中,先生对某些著名学者重名利甚于重学问,有的甚至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很不以为然。”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的意见完全一致,并补充指出,作者不要只图自己的一时痛快,出书一要考虑自己,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东西是否真的有益于世道人心,再者还得考虑会不会给出版者和读者造成什么麻烦。“有了这样一次教诲,我们在1992年得到杨绛先生同意出版其著作时,便格外尊重二位先生的意见,定名为《杨绛作品集》,钱先生欣然题写了书名。不久之后,我们又很荣幸地得到钱先生的慨允,同意我们出版他的系列著作,包括主要的已刊作品和未刊作品,我们拟定了‘钱锺书作品集’、‘钱锺书著作系列’两个书名供他选定,二位先生经多次考虑,最后定名为《钱锺书集》,真是洗尽铅华又谦逊备至”,“钱锺书与杨绛二位先生的道德文章,文坛内外有口皆碑,他们关于自己作品的出版考虑,关于对‘文集’、‘全集’的一些看法,或可给包括作者、出版者在内的人们有益的借鉴。在我看来,利用商业手段促进作家作品的系列出版,从总体上讲,是不失为有利于出版者、作者和读者的好事。但在具体运作中,却应谨慎从事,循名责实,不要贪大求全,失之招摇,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避免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