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出“文集”,站远了看,是对出版人出版取向的检验,也是对读者判断力的考验。突有评论家站出来,指摘该行为,并提高到保护“文集”的高度,作者及出版方着忙为自己辩护,一时争论四起。八方媒体反应迅速,拉开了架势要“十面埋伏”。可是就在此时,我们看到了评书中惯常出现的打斗场面——“虚晃一枪,跳出圈外”,刘晓庆声称:“我的书不叫文集了。”可是,她,还有许多人,能跳出圈外吗……
出书难,出文集更难,刘晓庆出文集,难乎其难。书还没出呢,就已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以致刘晓庆赶紧出来表白,出文集不是她的本意。
缘起:评论家质疑刘晓庆出文集 第1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文学评论家白烨在专家推荐好书座谈会上对刘晓庆出版文集的行为表示质疑,他认为刘晓庆很少有文章发表,更没有写出什么有价值的文章,何以会有文集出版?白烨说,他在订货会现场看到刘晓庆出版文集的大幅宣传海报,“早些年间,刘晓庆由于写了《我的路》,中国作家协会同意她入会,作协由此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责备。现在有出版社竟要给她出版文集,她究竟写出什么有价值的文章了,值得出文集?我对她的行为表示质疑。”白烨认为,为刘晓庆出版文集的出版社,或许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但随之降低的是出版社的品位与格调。
这家出版社即是中国电影出版社。据了解,刘晓庆的这部“文集”将分二册,共收录有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我的路》和1995年出版的《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两本书,以及一些小文章。出版《刘晓庆文集》是由电影出版社率先提议,而刘晓庆本人表示同意并支持。
电影出版社认为白烨的质疑有些不可思议:《刘晓庆文集》只是将作者原来出版过的书和文章集纳出版,根本不是个“事儿”,为什么文学界有的人和媒体对该“文集”那么感兴趣,非要把这么一个题目做成“事儿”呢?澄清:刘晓庆表白出文集非己本意
1月28日出版的《北京娱乐信报》上,刘晓庆委托其经纪人对此事表态,表示“文集”一名是出版社定的,她从来就没想过称“文集”。而将于春节前后推出的这部书也会不再叫“文集”。
《北京娱乐信报》的报道说,经纪人代表刘晓庆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她首先说明,《刘晓庆文集》这一书名是出版社定的,刘晓庆对此事并无太多考虑。这一点在中国电影出版社那里得到了证实。该社副总编李梦学表示,出版《刘晓庆文集》是他的提议,“刘晓庆支持这一提议”。
刘晓庆表达的第二个意思是,《刘晓庆文集》的书名已改了。记者从出版该书的编审尹宁安先生那里核实了这一说法。但尹先生强调,“《刘晓庆文集》这一书名本来就是暂定名,我们即使改了也与白烨先生所提出的是‘对文学的侮辱’无关。”他还透露,目前该书正文已在印制当中,但封面还没开始制作,最终这套书叫什么名字还没有确定。争鸣:出文集有什么标准
尽管“刘晓庆文集”事件算是已经告一段落,但关于此事的争论却还没有停止。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出文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白烨说,“文集”的编辑与出版,没有什么法定的标准。按《现代汉语词典》里“把某人的作品汇集起来编成的书”的说法,有作品的人都可以编辑和出版文集。因此“这样从字面上去理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我觉得我们谈论的,应该是一种不成文的内在尺度。事实上,我们多年来的图书出版在‘文集’的把握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内在尺度,或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潜在规矩,即首先它是‘一个人主要的乃至全部著作的汇集’。而当得起出版文集的人,必定是在某一领域有重要成就和重大影响的作者。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本共识,‘文集’的出版尽管很多很滥,但并没有走到完全失范的程度。出版‘文集’者,应该是在某一领域里卓有成就和建树的人,而且他创作的热情与高潮基本过去,才拟以汇辑作品和整理成果的方式把自己的卓越劳作示之世人和留传后人。在我的理解中,‘文集’在分量上应该比‘选集’更重,而仅次于‘全集’。”
白烨觉得现在的“文集”,无论从作者的分量还是作品的分量上,都不能与过去的“文集“相提并论,它差不多就是“作品集”的另一说法。“文集”如此贬值,有出版者希图集零为整编丛书,积小为大出文集,加强系列化运作和整体性包装的原因,也有一些出版者降低“门槛”,对“文集”有意作“矮化”处理的原因。而在背后,是基于商业的利益和赚钱的目的为出发点的。另外,白烨认为“滥出文集”可能也与一些出版者的“名人崇拜”有关,这种“媚名”在他看来,其实是另种方式的“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