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研讨“小说与当下中国老百姓”

中国当前的小说创作离老百姓近了还是远了?为老百姓写作的观念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吗?当前小说创作中的“边缘化”是小说创作的趋势吗,为什么?日前,为期三天的浙江省“小说与当下中国老百姓”的文学研讨会上,上述议题被众小说家们争议评说,气氛热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黄亚洲,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浙江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王旭烽等50余位作家参加了研讨。
  
  研讨活动中,一些作家认为,他们并不反对“为老百姓写作”,即使像小说这样不能为老百姓创造任何物质财富的东西,如果能让百姓真正喜欢也是小说家的幸运。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倾向只不过是打着“为百姓写作”这样的招牌,干的却是为自己赢得市场赢得荣誉的勾当。于是在“为老百姓写作”旗帜下涌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些惨不忍睹的文化垃圾。
  
  也有小说家反问,什么是“老百姓”?老百姓大约指的“群众”,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谁是群众?群众的对应词是“干部”,那么群众、老百姓就是干部以外的人吗?那么哪一级的干部可以摆脱“群众”身份?王者之下,谁不是群众?这样的“定位”问题不解决,何以实现为老百姓写作的目的?
  
  有人认为,一定的经济产生一定的文化。现在有的文学作品远离了当代现实生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渗透。现实当中哪来那么多香车美女豪宅。事实上我们周围下岗人员到处都是,在岗的也是朝不保夕。在农村,更是缺衣少药、失学。文学作品如果能把这些底层的生活现实真正反映出来,是一定会受到人们欢迎的。但小说家们有几许能专注于这些社会层面?
  
  还有人提出更耐人寻味的问题:对于当下小说与老百姓远还是近的问题,作家不应该忙着丈量小说的距离,应该先丈量一下小说家与老百姓的距离。有些作家不肯承认自己的老百姓身份。不但不肯,还要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老是要表明自己是个作家。这样就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地对待老百姓。有一些作家老是希望从百姓中脱离出来,然后反过来说我在为老百姓写作。你连自己是一个老百姓都不愿意承认,岂能写出让人震撼的东西?
  
  还有人认为,小说创作与当下中国老百姓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关系中。好像每个人都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应该发生关系的,但事实上双方都没有关系。为了一句诗词奔走相告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这不是写作者的悲哀,而是庆幸。如果小说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还那么紧密的话,那只能证明社会的精神产品还相当缺乏。因此,“为老百姓写作”的说法,值得商榷。一个作家应该为自己的心灵写作。而作家心灵的位置,往往决定其作品面对的方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远比小说精彩这种说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