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出版热频遭质疑

11月7日,早报曾刊出上海收藏界否定“金书”收藏价值的报道。12月19日,随着又一部“金书”中英文对照《孙子兵法》(中国文史出版社)日前在上海的发行,沪上出版界对其作为“书”的属性也提出质疑,呼吁取消“金书”书号。 

    上海一些出版界人士通过早报呼吁取消“金书”书号,以防止图书庸俗化趋向。 

    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表示,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名大量制造“金书”完全是个借口,“金书”在本质上与“金牛”、“金马”、“金元宝”没有区别。 

    然而,目前所有“金书”均有正规书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等正规出版社出版,并在书店销售,很容易给公众造成错觉。 

    首部由纯度高达99.9%以上的黄金制成的黄金书《金刚经》于2003年初诞生。此后,随着性能、价格均高于黄金的“黄金纸”的发明,“金书”出版之风呈愈刮愈烈之势。一年之内,接连出版了“黄金纸”制的《周易》、《毛泽东诗词手迹》、《伟人邓小平》、《孙子兵法》以及铂金制《邓小平南方谈话》5部“金书”。虽其价格均高达1-2万,但限量发行的5000册往往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面对今年出现的“金书热”,上海市收藏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曾言辞激烈地指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实质,认为“金书”的核心价值并没有超出其材料本身价值,在收藏界“金书”也并没有形成一个鉴赏、消费市场,购买“金书”的主力人群在企业家中,其作为礼品的价值远远大于作为收藏品的价值。 

    作为“礼仪之邦”,国人送礼一向含蓄、内敛又不失实质。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流行在香烟或酒的礼品盒中搭配金条,在送烟送酒的礼尚往来中大有深意。在此举遭到明令禁止后,“金书”聪明地跳开搭配之法,直接改造制作材料以达到更为隐蔽的“增值”目的。长此以往,也许有一天“送书”也会变为某种行为的代言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