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原先只给海外客户“打工”做加工生意的民营动画公司,通过一个创意,不仅实现了与“海外东家”平起平坐的合作,还借原先“东家”之力,把中国的动画推广到了海外。52集动画片《马丁的早晨》创造了国内动画业界的“传奇”。
日前,继上海人民出版社、《漫动作》周刊社推出同名漫画书,《马丁的早晨》又开始了与上海水族馆的“海洋之星”合作项目。从3月央视热播到现在,几个月的工夫,动画人物马丁俨然成为了明星,东方少儿频道把它作为开锣戏,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马丁”的电视播放权,玩偶、文具等衍生产品在国内外做到同步上市。对此,制作公司副总经理尹晓翔把一切归功于一个好创意。
突发奇想 曾经旅法的动画制作人张天晓,一直在国内从事为海外动画客户做加工的工作。一次,张天晓在加工一个“神话”故事时,突发奇想:“如果‘妖怪’可以变成美女,那一个人可以变成什么?”但是,张天晓没有把这个创意告诉“东家”,而是留给了自己,于是有了“马丁”。
“我们一开始用国际化的眼光设计人物。”尹晓翔说:“马丁有三根翘起的头发,有两只小黑豆眼睛,还架了一副眼镜,这些特征融合了三毛、丁丁、哈里·波特,虽然马丁是个平凡的孩子,但是却从一开始就让世界各地的小观众感到亲切。”
变成产业 《马丁的早晨》是中国第一部由中国民营动画企业与海外动画公司联合拍摄的动画系列片。张天晓曾把这种模式称为“学进来,走出去”,而一进一出的关键在于创意。“1998年成立以来,我们靠为别人加工积累资金、锻炼队伍,但是作为加工商,你永远只是在圈子外徘徊;一旦有了自己的创意,有了‘资本’参与投资合作,我们就进入了动画片的市场运作。”
《马丁的早晨》先制作了一集样片,用创意得到原先“东家”法国电视三台的投资。然后经由法国同行的管道,“马丁”参加影展和交易会,走红欧洲。海外电视台购买播放权的费用加上衍生产品的销售,《马丁的早晨》在播放前就解决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成本。
该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