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部门评说当前大学教材出版现状和发展规划

记者从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条件处获悉,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一批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而且,对这批教材的出版,各出版社都非常重视,在编辑、出版、印刷等各个环节都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因此,出版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出版了一批“装帧精良的教材”。同时,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方面有突破,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与研制受到重视,并取得一批成果。但是,目前的教材建设工作仍滞后于教学改革的实践,如:现用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陈旧,不能满足按新的专业目录修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需要;一些课程的教材可供选择的品种太少;一些基础课的教材虽然品种较多,但低水平重复严重;有些教材内容庞杂,书越编越厚;专业课教材、教学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短缺等等,都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条件处相关人士进一步指出,目前,出版单位对新教材的评介、宣传、推广使用不够。有些新出版的教材缺少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修订,逐步形成精品教材。而在教材管理方面,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出现了新情况;教材建设资金不足,一些小专业教材的出版面临很大的困难;教材编写的政策不够落实,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本校开课选用教材缺乏指导和管理,放任自流。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加以解决。 

    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认为,最近几年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国家、省(市)、受委托的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等多层次的教材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需要的教材体系,即包括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品种系列配套的教材体系。 

    同时,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各有关出版社要大力开展对新出版的高水平教材的宣传评介工作。各高校要建立教材评介制度和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要优先选用,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 

    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条件处同时强调,各高校要加强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当前,高校教材引进的重点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生物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的教材。要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专家论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要注意引进教材的系统配套。加强对引进教材的宣传,促进引进教材的使用和推广。 

    高教司相关人士还指出,要把提高教材质量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重点提高教材的内在质量,要进一步完善高教教材建设的创新机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高等教育教材评介、选优质量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的研究,建立科学适用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作为教材编审的主要依据。2、建立通过评审、择优确定主编的评聘制度和实行主编负责制。3、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聘请专家审稿。4、坚持教材评介、评优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教材。5、建立教材质量跟踪与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检查教材的使用情况。6、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教育部同时强调,教材规划的制订要更新观念,立足改革。教材改革要反映教学改革的成果。教材规划要以新的专业目录为依据,要破除一本书教师教到底,学生学到底的教学模式。教材要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正确把握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时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是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建设仍然要把重点放在抓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材建设;要求注意选择并安排一部分原来基础比较好的优秀教材、“九五”重点教材及面向21世纪的改革教材修订再版,逐步形成精品教材;提倡并鼓励抓好体现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教材,解决教学急需填补学科空白的新教材,要通过专家论证,遴选高水平编者。对质量好、填补学科空白的新教材,要予以奖励。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门必须扩大教材品种,实现教材系列配套。同一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材要配套;同一门课程的基本教材、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也要系列配套。有条件的应做到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时规划、协调发展。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要注意适当安排教学指导书等教师用书的编写与出版。专家组织要从教材配套出发,设计好选题,处理好教材统一性与多样化,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文字教材与软件教材的关系。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