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私有财产不能是简单的一句话,它需要一个由各种普通法构成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实施。
最近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引人关注的是宪法的修改建议中明确提出“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经过了人们长久呼吁的内容,如今终于正式被纳入修改草案,是一个值得高兴的进步。 宪法的这一修改,将完善我国私有财产的保护。一是进一步扩大了财产保护的范围,私人财产包括生产资料,既包括你的劳动所得,也包括其他合法收入; 二是用财产权代替了原来条款当中的所有权,所有权当然是财产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 三是确定了国家征收和征用要给予补偿的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明显提高,家庭资产随之增加,私营经济和民间资本也以几何级数在发展。这必然要求国家法律加大对财产权的尊重。如果老百姓对法律能否保护自己的财产感到不放心、不确定,那么,他对生活环境就有不安全感,不敢投资创业,即使有家产,也一定想着往安全的地方转移。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显然不利。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古语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合法的财产,他就不愿意积极创造和积累财富。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财富的充分积累和运用,社会就难以有所发展。而保护私人财产,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另外,从物权与人权的关系来看,保护私人财产,是人权完善的基础。 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进宪法,赋予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同等地位,体现了财产的平等权。财产保护的衡量标准将是财产的合法性,而不管是私有还是公有,只要是合法的就受到法律的保护。修宪是为了对公民合法财产予以最高层次的法律保护。 宪法明确表明要保护私人财产,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大众创造财富的热情。统计显示,中国民间资本存量目前已超过11万亿元,其中庞大财富仍处在“沉淀”和“休眠”状态。一旦私有财产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巨大的民间资本存量将被激活,民间资本增加投入、扩大生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保护合法私有财产,不仅对合法致富的民营企业家有着重要意义,对一般百姓也同样意义重大。因为与拥有巨大财产的富人相比,普通百姓处于社会相对弱势,往往缺乏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他们的利益也最容易受到侵犯。像在征地和拆迁中,百姓对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反映就十分强烈。专家指出,如果私产有宪法明文保障,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在侵占民宅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理直气壮;老百姓如果都清楚自己的私产“不受侵犯”,也会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修宪将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并明确了“国家补偿”原则,可以比较好地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从宪法的高度保护百姓利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不过,我们在看到修宪进步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把宪法精神落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正如法律专家所言,“保护私有财产不能是简单的一句话,它需要一个由各种普通法构成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专门法制定的依据。修宪将促进一系列专门法的制定、修改,同时将规范一些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要对行使公权的政府部门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只有这样,财产权保护问题才能更加明确化、更加细致化。 本届人大期间将制订的《物权法》,以及以后将制订的《民法典》都将明确和细化财产权的保护,一些现有法律也将有相关的改动。希望立法部门加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让修宪的意图真正落实。 我们有理由期待,“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将不再是一句法律条文,而是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的实际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