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国务院下文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公司。
确定企业的名分,仅仅是出版业转制大戏的开场。在这个被称为“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的行业里,转制过程中如何清产核资,如何搭建公司治理结构……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中国出版集团终于获得了企业身份。4月5日,国务院下文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公司。虽然这只是称谓上的变化,却成为中国出版集团转制的重要一步。
“国务院的批文明确了中国出版集团的企业身份。以前去工商局注册不成功,因为中国出版集团以往的身份是行政单位,不能成为注册对象。”中国出版集团办公厅主任王云武说。
在4月5日这一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还透露,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原来的公益型事业单位的体制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
“改制结果会于今年年底有大概眉目,我们社将在12月就此事开经验总结会。”科技出版社改制办公室主任彭斌告诉记者。这意味着,整个中国出版业都将在2004年的春天进入转制快车道。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制 作为第一家获得企业名分的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从去年10月开始,便聘请了 好几个会计师事物所清查家底。“根据以往大型国企的转制模式,清产核资往往是第一步。”北京泛华东方传媒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小傍说。
谁是出版集团资产的出资人?在国务院关于转制的最新红头文件里,出资人明确为国务院,授权财政部监管,中国出版集团行使出资人权利。”在这之前,仅在成立之初有一份领导的批示文件,声明国务院授权中国出版集团管理13家出版社和发行单位的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出版集团一位参与改制的人士说,“长期以来,出版集团的资产归属不清。”
这使得出版集团从创立至今两年,内部财务盘根错节。旗下的东方出版中心,前身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虽然1995年便已更名,但和大百科出版社之间却保留了一些“糊涂账”,不知该归属哪一边。其大量年代久远的存货也是清产核资的重点。
资产清查预计于6月30日完成。所有理不清的财务纠纷和无法变现的存货坏账,都将从转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抹去。因为初次改制,没有经验可遵循,中国出版集团对处理清查出的财务窟窿采取了最简单的方法。“无法厘清的财务纠纷,都由集团出资化解。”这位参与改制的人士说。
“清产核资后,是设立董事局。这是建立现代企业的根本。”赵小傍说。
但理论中的转制轨迹,在实践中总会遭遇重重阻碍。“董事局成员由谁来担当,董事局下的经理层是单独任命,还是和董事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些都是待定的问题。”
自2003年7月国务院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事宜后,出版集团最初计划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整体改制,2003年12月便交付验收。但现在看来,当初的时间表过于乐观。
中国出版集团目前将完成改制的时间表定在了今年10月。现在对改制的探索,主要还是依靠集团内部力量,改制之路的借鉴视角也多囿于同行。中国出版集团高层曾将沈阳出版集团、上海出版集团等单位列为考察对象。但在出版界尚未有一家完成改制的情况下,考察内部行业的改革措施,能否有成效让人怀疑。
繁荣背后的改制必然性 与其他行业的国企改制被“逼上梁山”不同,如今出版业还是一片升平景象。“绝大部分出版社都处于赢利状态。”赵小傍说。
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中信出版社靠《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系列管理类版权书,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种子选手 三联出版社,”自1993年开始也一路赢利,到2002年,三联书店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200%。“该书店一位编辑部主任对本刊说。
但行业整体光鲜的背后,却是这样一个事实:很大一部分利润源自出版社利用垄断资源获取的收入。中国现有的527家出版社均为国家出资,每年从出版署获得配额书号,这是进入出版市场的准入证,也是民营资本涉足书籍生产市场的稀缺资源。
民营资本的市场嗅觉和出书速度,在行业内口碑甚好。”通常出版社花费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的书,民营书商可以缩短约三分之二的时间。“罗晓说。他曾经以民间身份成立了一间工作室,进行图书内容的策划和制作。曾风行一时的《交锋》等时政类书籍,就是通过民资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进入市场。事实上,很多出版社选择和民营资本私下合作出书,他们手中最有力的合作筹码就是书号。
“靠出卖书号赚钱占很多出版社收入的1/3。”罗晓说,“那时候,有书号这个稀缺资源,出版社即使只做少量业务,也可以赚钱。”
但情势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书号的管制和发放开始放松。出版社只要有好的选题,可以随时报送出版署,申请书号。这使书号市场出现了供求关系逆转。依靠书号空手套白狼的生财之道受阻,很多出版社不得不面向市场,振兴出书主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