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力量——作为文化隐喻的混沌理论

蝴蝶是世界上最柔弱的生命之一吧,但“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混沌正是以柔弱的蝴蝶的力量来控制一切的,《混沌七鉴》作者如是说。

  尽管作为现代科学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人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混沌理论,但它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显示,在这个意义上,《混沌七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它改变了机械式看待世界的方法,给人心胸宽广地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启示。比如,书中抨击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各种各样力量”的“迷恋”:金钱的力量,政治的力量,爱的力量,年轻的力量……人们普遍相信只有拥有了控制局面的权力,才会感觉更安全,但混沌理论却指出,复杂混沌的系统是人无法精确预计和完全控制的,在无数细微的维系着社会的反馈环中,每个人都对这些反馈环起着不易察觉但又无法估量的影响。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具有传统意义上控制者的力量,但我们都拥有微妙影响的蝴蝶力量。

  又比如,它重新评价和解释了创造的精髓,高度评价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自发的细小行为,认为这些行为的意义甚至超出了体现在艺术和科学中的创造力,因为是这些行为将我们社会联系成一个整体。就如好的社区中,“好”是由那些看似并不重要的事物决定的:小小的礼节,恩惠,照料他人,大街上相遇的一个微笑或一个手势;好的公司也是这样,与其说是一个等级结构,不如说是奇怪的吸引子。混沌对团体的解释对现代管理学具有强大的启示意义。

  个体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得到高度评价。在该书作者眼里,50年代生活在美国南方的黑人妇女帕克斯就可以称作一只“蝴蝶”:她在公共汽车上忽然拒绝给白人让座的小小抗议,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其他人的放大,导致了城内的非裔美国人历史上381天联合拒乘公交车的行动,直至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反宪法。

  类似的分析在书中比比皆是。它批判了“完美”的观念,讲了遗漏信息的概念,还对精灵、小丑、半人半兽等艺术文化形象做了富有启示的解释……

  同时,由于该书文笔优美,译文准确,又让对此书的阅读变成一次令人如此愉快的精神旅行。

  记者仿照混沌的方式,在互联网上邀请了两位与该书相关的人物——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该书引荐者)、陈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混沌理论和复杂系统论方面的专家,该书译者之一),就该书进行了一次开放式交谈。

  周:刘华杰,你能不能先说一说你引荐这本书的经过?

  刘:我和这本书责任编辑、上海科教社的潘涛很早以前就合作翻译过该书作者的另一本书,那是出版于1989年的《湍鉴》,是介绍混沌科学的最佳畅销书之一。1998年我到美国访问时,在书店中又看到他们的新书《浑沌的七个人生教训》(现在转译为《混沌七鉴》,译得不错,如果能用“浑”字,更好。“混”字实在有些土气,没能传达道家美的、积极的、深厚的思想),当然我就希望国内能够出版这部新书了。

  周:陈老师,你作为科学工作者,是否赞同将混沌这一科学理论进行文化隐喻呢?

  陈:昨夜重读“七鉴”以便为你的笔谈做些准备,但却再度陷入混沌,现在只好信笔写来了。

  是否赞同对混沌理论进行文化隐喻?这是没有疑义的。我记得大学毕业前我读过一本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进化”,当时那种对灵魂的震撼至今都没有消失,那就是“场”理论的文化隐喻。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