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灰领”?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日前在上海首届国际培训论坛上,就此话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经常在世界各地讲学的樊纲先生,常常听到发达国家在讨论这样的问题:如果经济制造业都跑到发展中国家去了。我们干什么?如果传统的制造业都跑到了发展中国家,还没能解决中国4亿农民要进城的问题。怎么办?能不能把全世界的制造岗位全部拉到中国来?
“一般的蓝领不成问题,很低层次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不成问题。我国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能否把属于经济制造业中高技能的岗位拉到中国来。”
那么,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樊纲分析认为,在我国,传统产业中的高技能岗位,高技术工人即典型的灰领,现在供不应求。包括机床操作工,也没人填补,跨国公司在中国,其实也面临着熟练技术工人的大量短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大学教育中技能培训不足,以及社会舆论导向做白领、大学生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大,人们普遍越来越不愿意上中专、技校。中专、技校招不到学生,导致了典型的灰领(经济制造业中的技术工人)缺乏。而这一块的缺乏,导致了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再加上这几年忽视基础教育,尤其农村人口,连低蓝领都不合格。”
从发展中国家在当代的发展战略来看,在就业市场上,增长最快的是对“灰领”的需求。对此,他认为,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樊纲认为,制造业在中国要有更大的发展,教育体系也必须要适应变化。因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新的产业,也要求就业者的基本素质。如何在教育中教授知识经济,使人们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而属于新兴就业的高新技术中的一般的工人,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电脑、手机的维修人员等已经不是蓝领。
当全世界发达国家面临着如何使蓝领变成灰领、而发展中国家面临如何大大增加蓝领,增加灰领的供给的问题时,樊纲开出的药方是:中国目前还有城乡地区、人群和教育之间的差距。“对上海来说,创造新行业合格的灰领就业人才更重要。而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培养出传统产业所需的灰领则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