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12月3日刊出《2003年中国九大文化热点》一文盘点今年的文化大事。该文认为,这九大热点分别是:
1、SARS疫情引发“报告文学热”
2、“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揭晓
3、百年巴金
4、金庸“华山论剑”
5、“电影属地审查制”获得通过
6、张国荣之死
7、“英皇”事件
8、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报刊整顿
9、咬嚼余秋雨
SARS疫情引发“报告文学热” 将2003年命名为“中国抗击SARS年”,大概是不会错的。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向中国袭来,使得享受着和平和繁荣的中国,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的生命保卫战。每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民族英雄出现,挽狂澜于既倒。担任了冲锋陷阵主力的医护大军伤亡惨重,被SARS所击倒的人群中竟有1/3是白衣战士,同医护大军并肩作战的还有文化大军——新闻媒体工作者和记录这段历史的作家们。这场牵动人心的生命保卫战结束后,一大批反映这场战争中倒下了的和没有倒下的英雄们事迹的报告文学相继面世,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作家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笔法,多侧面地展示了医疗战线的白衣天使如何在大难临头、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所表现的舍生忘死、临危不惧,为人民不惜奉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叶欣、邓练贤、陈洪光、钟南山、张积慧等英雄人物的崇高品德从此烙印在无数人的心里——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话题能比生命话题更能感动中国,更能让我们泪如泉涌。有评论者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报告文学渐渐退到了文学的边缘,再没有了80年代那种振聋发聩的呼喊引发的轰动效应,文学在淡化意识形态、主张多元化、私人化写作的同时,对广阔社会场景和民众生活状态的贴近已经让位于对市场的关注。但是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报告文学的力量。“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揭晓2003年7月,由全国多家媒体联合推出的大型公众调查“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成为2003年中国文坛的一件盛事。众望所归的鲁迅先生以57259张的高票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这样的评选当然仅仅只是一种民意调查,或叫作民意测验,不必太当真。但他们的确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精英,影响着百年中国的民族精神。一些人指出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钱钟书这样的学术大家与娱乐明星张国荣、王菲的同时入选非常滑稽;也有人指出,异质并存正是我们这个多元共生的时代的文化症候。
百年巴金 2003年11月25日,中国文坛泰斗巴金,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当举国欢庆他的百岁华诞的时候,不要说见到巴老本人,我们从电视上连巴老当天的一个镜头都没能见到,这让我们心痛不已。尽管巴老活得很累很苦很难,可我们不愿让这盏灯熄灭。巴金的知识分子姿态,为后人提及最多的是他上世纪80年代花费8年时间写成的《随想录》。这是一个人直面心灵的言说,“讲真话”,“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我从未说,也不想说我的‘真话’就是‘真理’”。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姿态。这就是我们仍然需要巴金的理由。据《燕赵都市报》评论: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与其说我们需要一位在40岁已经完成文学意义上的巅峰的老人,不如说,我们更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都不会“过时”,且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