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批评该是啥模样

关于传媒批评,我印象中这一两年学界有所关注、有所讨论,但讨论的状况似乎是各说各的,莫衷一是,这也正常。所谓传媒批评本来就是一个界线十分宽泛、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约也只能是各抒己见。 

    为什么会提出传媒批评这个问题?本身就需要费一番思量。绝大多数的批评总归需要借助一定的传媒形式才能公诸于世,这段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为什么过去却从来没有传媒批评一说?仿佛它只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一种新的批评样式。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传媒批评虽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但在今天引起人们的关注并特地提出来予以讨论,一定有它特定的指向和意味所在。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传媒批评既有形式层面的所指,更有与某种特定的形式层面相匹配的特质所在。 

    先说形式层面的所指。我想,现在人们所说的传媒批评绝对不是一种泛指,比如那些刊发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以及以图书形式出现的批评就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这里所说的传媒恐怕更多地是特指那些具有一定新闻性、时效性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等。而所谓传媒批评就是特指那些刊发在这些特定媒体上特定的批评文字。 

    再说与上述特定的形式层面相匹配的特质。所谓传媒批评,可能以一般评论的形态出现,也可能以消息、述评、综述等非评论形态出现,这就将从事传媒批评写作的队伍从职业半职业的批评人扩大到了一部分媒体的编辑记者乃至一部分受众。在这里,何种形态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隐含其间的信息是否真实、信息量的大小以及信息传递是否快捷,价值判断的尺度,当然还有如何形成既与之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文体文风等。 

    讨论传媒批评,形式层面的所指除了明确一下定位外,没什么更多的可说,倒是与之相匹配的特质有必要饶舌几句,如果以上对传媒批评特质的理解尚能自圆其说的话。 

    信息的真实与否是传媒批评能否立足的前提与基础。如果传媒批评传递出的信息是虚假的、捕风捉影的、掺水的,那么无论它的角度如何新颖、行文如何恣肆、论证如何雄辩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误导的、有害的,而且行文愈恣肆、论证愈雄辩,其误导与危害的程度就愈大。要说时下的传媒批评存在什么问题的话,信息的失真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不过,我在这里所说的失真主要还不是指完全的虚假,这类东西有一点,但不多,造假者毕竟会有顾虑。但那种捕风捉影式的、掺水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信息失真在传媒批评中则着实不少。口说无凭,仅举一例。今年以来,传媒批评中有关图书书名的批评声此起彼落,有的网站甚至开专题组织网友讨论。不是说这个问题不能讨论,更不是说不能批评。问题在于引起批评的信息被大大地掺了水,而建立在这个掺水信息基础上的一切讨论与批评又能有什么意义?如果硬要说有意义的话,那只能是典型的误导与欺骗,仿佛我们当前图书出版中关于图书的命名问题多多。 

    事实果真如此吗?且看这些传媒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远者如莫言的《丰乳肥臀》、铁凝的《大浴女》、王朔的《我是你爸爸》,近者如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毕淑敏的《拯救乳房》、莫言的《四十一炮》,而批评的关键词则不外乎媚俗、格调、境界……潜台词则无非是情、色、性。这些书名当真是如此不堪入目、低级下流吗?而判断一个书名是否得体的关键又是什么?相信每一位公正地、认真地读过以上每一部作品的读者,尽管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满,但至少还不会认为这些书名是庸俗的乃至色情的,因为它们毕竟与作品本身的内容是吻合的、贴切的,而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只能认为那些对上述书名大加挞伐者,根本就没读过原作。比如,当批评《拯救乳房》的声音在媒体上泛起之时,毕淑敏的这部长篇新作还躺在印刷厂中压根就没上市。连原作都不看,孤立地仅凭一个书名来传递信息、判断是非是不是很可笑?很靠不住?很不严肃?这样的信息是不是被大大地兑了水?在此基础上发出的任何批评声音还能有什么意义、什么价值可言?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