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神五”书籍迅速面世 详细披露鲜为人知的细节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一批围绕中国载人航天的图书也迅速出炉。

    记者采访了几本“热”书的编著者,他们向记者披露了此书写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关于“神五”发射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飞天梦圆》与新闻报道同步    出炉书:《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

    特点:图片与报纸同步或者报纸没有,内容比较系统、准确、全面,由中国载人航天总指挥李继耐作序,有权威性,书封上有杨利伟的签名。

    采访对象:郑敏(该书策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计划局副局长)

出书历程:飞行前一年半开始策划    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17日11点正式在北京各大书店与读者见面。而在12小时前,该书还在编辑室编辑,等待最新的载人航天新闻。

    但本书的出炉并非仓促上阵,郑敏称,早在1999年11月份,“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后,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就嘱咐中国载人航天新闻宣传领导小组组长朱增泉(该书主编)说:“载人航天是长中国人民志气、凝聚国力、能够让中国人自豪的工程,要好好宣传。”

    第五次飞行前,也就是书出来的一年半之前,主编朱增泉找到郑敏,“我们要策划一本书”。郑敏是中国航天工程办公室计划局的,拥有独特的资源和很多内部消息。很快,郑找到6个作者,他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了解各个系统的工作状况:测控系统怎么样,回收怎么进行的,决策怎么最后形成。

    书的初稿是30万字,华艺非常重视,动员全社力量,看了后说太深,主编把所有编辑权交给出版社,编辑看不懂的全部删掉,最后剩下20万字。

    这本书主要的难度是要在第一时间写出来,所有作者都是边工作边收集情况边写稿,手稿除了首飞员的情况,大部分内容是在10月11日确定下来的。

杨利伟签名如何得来    郑敏告诉记者,10月12日,首飞梯队的三名航天员和医疗保障员乘坐2架专机从北京前往酒泉,郑敏和杨利伟等人坐在一架专机上,当时他就请杨利伟等三人签名,并照了很多照片。因为当时他也不知道谁将最终成为中国首飞宇航员。

内幕:为什么是杨利伟首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敏还透露一个鲜为人知的“首飞员”确定过程。

    郑敏告诉记者,载人航天指挥部首先确定了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三人为首飞梯队。而这三人确定谁作为首飞人选有一个排序,是杨、翟、聂。在发射前的16个小时,即14日下午5点半,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了一个会议,确定最后的首飞人选。

    当时有航天工程总指挥、任务发射指挥部,决定人员共11名。郑敏是11名成员以外的一名与会人员。三个首飞梯队成员不在场,共有十七八人参会。

    确定会上,根据首飞梯队成员的状态,包括心理、生理、长期的表现,再根据该书作者之一解大青所在的单位——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出的基本意见,大家投票认可,最后大家全票通过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个首飞宇航员,然后每个人都郑重签字,向国家负责。确定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

    事实上三个人都完全符合航天员上天标准。检测项目有10多项。杨利伟的各项测试都是优,只有一项比聂海胜低,就是走跑步机,在一定时间、按照标准杨利伟的血压比聂海胜高一点点,但都在正常范围内。除此,其他测试都是第一名。确定完就通知了首飞员本人,安排休息,并做了无创检测,只是量量血压、心率等。如果第二天早上起来,首飞员感觉不行或者心率不好,那可能还会换人。

    郑敏称杨利伟非常优秀,是个国宝,从发射到升天到返回时,心率基本不变,只有70下左右,只是在点火瞬间达到一百零几,马上又恢复到80下左右,在轨道上甚至只有66下。这说明杨利伟把自己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事后问他为什么不紧张,杨利伟表示当时心里只想着程序和操作,意守丹田。郑敏告诉记者,杨利伟是在15日凌晨2点钟起床的,然后进行了各方面的医学检测,5点20分左右开始登塔。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