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新浪嘉宾聊天,今天我们的嘉宾是《开心辞典》的栏目制片人郑蔚,还有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新东方学校董事徐小平先生,白岩松是大家天天在电视里都能见到,请白岩松跟大家打一下招呼。
白岩松:你意思是让我再隆重介绍他们俩,这位是《开心辞典》的制片人郑蔚,主持人就是占这个便宜,大家熟悉是王小丫,这是幕后英雄,我们是同班同学,徐小平大家不用说了,中国以及漂流过海太多人受益于徐老师和新东方,不仅现在受益,可能未来的孩子还受益。
主持人:请郑蔚自我介绍一下。
郑蔚:白岩松也介绍了,我是《开心辞典》的制片人,我们是同班同学,在电视行业做了十几年,为什么来到这里谈写书的问题,其实想谈谈这么多年自己的心情,也借这个机会在落笔的时候和交流的时候,来梳理一下自己。我和老白一样在电视台,毕竟工种有不同,跟徐老师完全不是一个专业,我们曾经共同交流过这个话题,今天跟更多的朋友来交流这个话题。
徐小平:我在新东方靠说话为生,他们两位在电视上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今天能够和网友谈一谈关于名人出书的文化现象,原来通过通讯卫星远距离接触,现在近距离接触。
白岩松:我们三个人有个共同点,其实是两个共同点,我们三个都是语言工作,这点非常的明确,做《开心辞典》也好,做新闻节目也好,包括徐老师做新东方也好都是语言工作,第二个共性是三个人都出过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都是文字工作者,这是共性的地方。
徐小平:这个共性也使得我们和新浪的网友以及中国的更广泛的媒体交往的受众有一个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名人出书还是凡人出书,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文字和思想来影响受众,影响读者。
主持人:现在名人出书很热而且还特别畅销,我想请问三位对这种现象是怎样看待的?
白岩松:今天在这里聊名人出书,很大的由头来自于郑蔚出了一本散文集,人家不是第一,已经是第N本,我们是来祝贺,话题应该由她先来说。
主持人:请郑蔚说一下出了第一本书后,又出了第二本,还是不同的文体,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郑蔚:过了非典以后,我们开了一个交流,我们做了不同的行业的人,各自有不同的感受,社会的生活让大家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走向自我。书是不是也是互相交流心灵的方式。那天我跟徐老师学英文,写到我最喜欢的词,touch,就是怎样触摸对方的灵魂。我跟徐老师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英文单词。我相信很多人愿意写一些东西,愿意把这些东西交给公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徐小平:我跟郑蔚认识很久,最初是作为她的观众出现,后来听说郑蔚出过一本小说,我很震惊,她又出了《非典型性心情》。我刚进来拿了这本书,我回去要认真的读这本书。
主持人:名流出书多以自传或回忆录的形式出现,你选择了小说和散文的文学形式,你为什么这么选择呢?
郑蔚:今天两位嘉宾是特好的例子,我很喜欢看白岩松的书,首先,先决条件是我们同班同学,有熟悉的生活,共同的回忆,在看的过程当中会触摸到对方的心灵,在毕业的时候,我们不太联络的这几年他走过的路,他心里的变化,以及现在心里想着什么。徐老师也是,他的书不是说出国到加拿大做了什么,在新东方有多大的作用,而他谈到对灵魂倾诉的思考。写个人传记我觉得我还没有资格,我们只能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从我们的感受中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对他们有所帮助。
白岩松:我换个说法,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有自传性。虽然托尔斯泰没有描写自传,但每一个字都带有自传的意思。散文也是换一种方式的自传,我觉得目前最好的写散文的人,可能出乎大家的预料是黄永玉,黄永玉是一个大画家,他写的散文文字经常让我拍案叫绝。所以专业作家在中国有,在世界上几乎没有。我觉得不妨换一种说法,这个东西写得很专业,不能说专业作家写的东西,这是两种方式,写作是一种权力,变成义务就麻烦了。
徐小平:写作是义务,就丧失了写作本意,写作本身是本能、冲动。就名人出书而言,这个里面有两种,一种比如说郑蔚的书是有感而发,属于本人,是传播感觉的一种创作冲突。是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种规律,另外是一种任务。出版社想了一个话题,找名人来写,这样就出很多的书。在我的书中我多次引用白岩松写的标题,“痛并快乐着”,其实丰富了当代语法,人们在聊天的时候,发短信的时候,有一种表达的新的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贡献。无论是义务还是任务还是本能,只要书好,不管你有名还是没有名,有时没有名出了书也成名人了。更多人写书,写书的时候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