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当消费者(一) 贪小中了连环套

  美国素有“消费者天堂”之称。初到美国,我确实被这里众多的商场、方便的交通、丰富的商品和适中的价格所吸引。特别是这里热情的服务,尤其是退换商品时所受到的礼遇,在国内是很难想像的。然而,随之而来的种种麻烦、误解甚至是欺骗行为,使我对“天堂”多了几分警惕。 

  在一家大型商场的柜台前,我见到该商场正在进行“办购物卡、赠日用品”的促销活动。条件非常诱人,只要填上一张表格,即可享受800美元的购物信用,首次购物,还有10%的优惠。同时,还有日用品相赠,包括小型收音机、鲜果榨汁器、家用工具盒以及一次性照相机,可任选一件。我便办了一张卡,心想至少可以免费得到一件日用品,当日购物还有优惠,就是回家将信用卡扔掉也无妨。谁知,麻烦接踵而至。 

  我先是不断收到各种推销广告,大到汽车、电脑,小到彩卷冲扩和食品优惠券。有时一天数封。开始时还打开看看,后来厌烦了就干脆随手扔掉。

  一次,我收到一张健康保险卡。上面写着:只要填好表格寄回,半年试用期间不用付保险费,但万一发生意外,则可得到10000美元的赔偿。我没有细看其他内容就将表格填上寄了出去,之后也就没当回事。 

  没想到,半年以后,在我的信用卡账单上出现了每月10美元的保费。我赶紧查询,这才知道,保险卡下面有两行字体极小的注释,即半年后将自动扣除每月的保费,除非被保人以书面方式通知中止。我原以为,试用期满后,只有我要求延长才会生效。

  随后,我又收到一张诱人的广告。信封上用大字写着“现兑现用,20美元”。拆开一看,说是拿着这个广告到任何一家银行,均可兑出20美元现金。这次,我特别留心细看广告,在后面发现两行小字:一旦兑取,你将自动成为本俱乐部会员,每月将从你的信用卡上扣除20美元的会员费。我第一次识破了这里的圈套,不禁得意一番。

    据事后了解,办理这种购物卡的,并非商场一家,而是商家和专门的办卡公司合作进行的。办卡公司将办卡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电话号码、收入、信用卡号码、地址等信息卖给广告公司,每个卡可提到35美元,而赠送的那些日用品根本就不值几美元。对商场来说,办了购物卡之后,由于有一定的预支信用,可吸引更多顾客。广告公司既可直接将有关信息再卖给厂家,作推销产品用;也可跟踪办卡人购物取向,研究其购物心理,再有选择地高价出售给有关公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