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1991年7月26日,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共产党新党纲,公开取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苏共党的指导思想。8月16日,即“八·一九”事件的前三天,发生了两件引人注目的事件:一、苏联军队党的监察委员会和武装部队党的特别委员会发出呼吁书,呼吁军队中的苏共党员加强团结,保卫祖国;二、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苏联总统首席顾问的雅科夫列夫在《消息报》上发表声明,退出苏共,并警告社会各界:苏共领导正准备进行一场政变。
    1991年8月19日,由亚纳耶夫(苏联副总统)、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克留奇科夫(国家安全委员舍主席)、帕夫洛夫(总理)、普戈(内务部长)、斯塔罗杜布采夫(农民联盟主席)、季贾科夫(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亚佐夫(国防部长)等8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状况”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根据苏联宪法第127条第7款,苏联总统全权移交给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由“紧急委员会”行使国家主权,以便“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这件事遭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及其支持者的反对。
    在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其他领导人的号召下,很快形成了反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浩大声势。中午12时许,莫斯科跑马场上,有人举行集会,开始只有上千人,人越聚越多。集会者宣读了叶利钦的《告俄罗斯公民书》。直到此时,在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下,军队开到莫斯科。集会开始不久,一队装甲车从大剧院方向开往跑马场广场。12时30分,示威者在民族饭店前用两辆无轨电车封锁了特维尔大街。市中心的所有桥梁上都停着坦克。军队开始在莫斯科市内大规模调动。
    在“紧急状态”的第一天里,一切按计划进行。反对者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除俄罗斯联邦外,其他大部分加盟共和国保持相对平静。乌克兰、哈萨克、亚美尼亚、立陶宛、格鲁吉亚等共和国领导人都对事件表了态,虽口径不一,但一般都要求共和国居民保持平静、克制、谨慎,遵守纪律,不受挑唆,不与军队对抗。8 月19日21时15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声明,指出国内局势保持平静,居民对紧急状态委员会所采取的措施表示支持,国外也表示某种程度的理解。声明对俄罗斯领导人“直接纵容人们采取违法行动”的“不负责任的、不明智的举动”提出警告。
    8月21日戈氏回到莫斯科,紧急状态委员会的8名成员除普戈自杀外,其余均被捕,这就是苏联“八·一九”事件。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同年12月,苏联解体。
主打推荐    《苏联“八·一九”事件实录》,陈凤翔/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5。
    《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邢广程/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震撼世界的六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英)雷切尔·沃克/著;张金鉴/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震撼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俄)瓦列里·博尔金/著;甄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苏联落日-戈尔巴乔夫》,谈涛/编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深入读本    《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俄)瓦·博尔金/著;李永全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刘克明、吴仁彰/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12。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政治对抗1500天》,(苏)多布罗霍托夫/编纂,王南枝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5。
    《戈尔巴乔夫下台始末》,刘毅政/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政治体制的演变》,王正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
    《戈尔巴乔夫与改革》,朱文忠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0。
    《从企业改革入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陆南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
    《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的讲话:1986年6月-1987年6月》,(苏)戈尔巴乔夫/著,苏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
延伸读本    《权力的公式:从叶利钦到普京》,(俄)列昂尼德·姆列钦/著,徐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午夜日记:叶利钦自传》,(俄)鲍里斯·叶利钦/著,曹缦西、张俊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政治透析》,董泉增等/著,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