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工作会议”昨天在东莞闭幕。与会专家认为: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已到了实战阶段。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则提出了抢救工程的具体计划。
抢救比研究重要
与会者认为,对广东省的民间文化,不应该再局限于一般的学术研究,而应该积极地利用社会各界力量,真正落实抢救工作。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目前在国内,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研究环境都不太妙。
全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尖锐地指出:“我们正在乐呵呵地破坏自己的文化!”他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前我们正经历工业化的转变,原来的传统文化正在失散;二是在目前的中西文化冲突中,一些国人缺少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管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弱势文化的大氛围下,人们存在着对民间文化的一种轻视。三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文化保护法》。皇宫精美的建筑属于保护范围,而民居这类建筑就不在保护之列。
全国民协负责人白庚胜认为,对民间文化应该是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相结合。“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抢救比研究更重要。
木版年画是重点 广东民间文化抢救工程,近期的重点对象是民间艺术木版年画和木龙,它们都是历史悠久的雕刻艺术。木版年画艺术记载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但是,目前从事这些雕刻创作的人越来越少。冯骥才大声疾呼:“中国木版年画目前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要多得多。查清这个家底是一天也不能等了!”专家们还呼吁采取制订“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等措施,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得到全民的理解和支持。
与会的广东省民间艺术家表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建立文化保护意识,越需要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引导全社会达成共识,建立起抢救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这才是一个有远见负责任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