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间文化大普查启动之际,我们邀请了当代重要的民俗和文化学者、民艺专家及长期在民间文化抢救前沿工作的摄影家和摄像家编写了一本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普查手册》。我们希望知识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把这本《普查手册》放入背包,走进田野、山坳、民间去考察、记录那些可能或即将消亡的民间文化。”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昨天上午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据了解,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包括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普查、登记、整理、出版等系列工作。冯骥才阐述说:“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产,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几乎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悄然死去,更有一些风情独异的古村落转眼间不复存在。如果我们再不动手去抢救,再过二十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 据介绍,农业、狩猎、渔业、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态、信仰等民俗;年画、剪纸、丝织、玩具、面具等民间美术及民间生产生活器具均包括在这一历时十年的普查中。该抢救工程最终将完成约三千卷县卷本的《中国民俗志》、七千卷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美术集成》、《中国手艺名人录》、《中国民间美术分布地图集》和《中国民俗分布地图集》的出版工作。此外,还要动用摄影与录像的手段,将现存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保存下来,建立以照片和光盘为主的“中国民间文化影像档案”、“中国民间文化资料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