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材料丰富,生动形象,有效地补充了正史,又使本书具有一定独特性。历史并非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前后联系,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不仅客观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要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联系、综合起来思考,从中得到本质性的认识。如何给读者提供这种综合思考的空间呢?本书的编著在史料的选用上可谓煞费苦心。取材广泛而新颖,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多种来源、多种类型。如,“李大钊痛挽孙中山”感情真挚、评价得当,这副挽联因其为国民党中地位最高的共产党领导人所作,代表了共产党人对孙中山之死以及今后革命态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如,在提到国民党逃亡台湾时,引用了蒋经国对当时他父亲和他的心情描述,“天气阴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至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万一”。其中悲痛之情仿佛历历在目。再如,“邓小平宴请大平正芳”这幅不仅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从另一侧面表现了我们党的领导人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的风范和气度。类似这种资料在以往中国历史的书籍中很少涉及。这在本书是大胆有益的探索,不仅增加了全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全书显得丰满充实,有血有肉;而且有效的补充了正史,从而拓宽了党史的研究领域和写作领域。 四是从中国社会发展中史的广阔视角撰写党史,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把眼光囿于单纯的党史内容,而是把它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顾了它与国史、军史等的内在关系,并且以党史为主,但又相互照应,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首先本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叙述党的发展史,不仅突出了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便于对党各个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其成败得失的总结和反思。如,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介绍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大地上能实现这一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胜利后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社会主义,也不能有上述的一切。这种以客观历史事实本身揭示的必然规律,包含着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这些思考既是客观历史事实的反映,又带有时代的特色。其次在介绍党史的过程中还涉及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有关军史的重要内容,说明了新时期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必要性。从大的历史趋势上看,现存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有其内在的根据。以这样的视角来写党史,读起来就有立体感,避免了简单化,同时有助于我们在历史中找出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总之,全书融汇了党的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史的研究硕果,汇成了澎湃浩大的气势。 读完此书,掩卷长思,感慨万千。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党旗飘扬映四海;展未来,相信我们的党前景更佳,辉煌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