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消灭不了图书

  最近从国内一些报纸上看到比尔·盖茨先生在中国访问的一系列消息,感到信息产业的确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从西班牙传来了这样的消息:比尔·盖茨不久前访问西班牙皇家学院时在新闻发布会上立下誓言: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言一出,立刻在西班牙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西班牙的作家、院士们纷纷撰文,指出:用单一的高科技手段来代替多种文化的表现是不可能的。 

  大作家质疑比尔·盖茨 

  在比尔·盖茨看来,书籍已经是顽固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商品了,而电脑屏幕具备了可以成功代替纸张的全部功能和条件。他还说,网上的信息和网络文学代替报刊和书籍以后,不仅花费少、占地孝方便快捷,还有利于环保,如停止对森林的破坏、大气环境中的氧气增多等等。 

  对此,西班牙秘鲁裔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发表了《文学与人生》一文,他反诘道:“我当时不在唱——假如我在场的话,我要对比尔·盖茨先生发出嘘声的,因为他公然厚颜无耻地道出让我和我的同行们,让大批在纸上拼字母的写匠们失业的企图。电脑屏幕真的能全面代替书籍吗?真的像盖茨说的那样神奇吗?我这样说并非我不完全了解新技术发展在信息领域的巨大革命意义,比如互联网,它每天都为我的工作提供不可估量的帮助。但是,因此就承认电脑屏幕可以代替文学阅读的纸张,那还有一段无法穿越的距离。” 

  略萨指出:网上的阅读虽然也可以进入话语的梦境和惬意之中去,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阅读书籍那样的亲密感、聚精会神和心心相印,这是他在长期文学创作中一直认同书本的结果。他说,他很高兴在互联网上漫游,寻找世界各地的信息,但不会去上网阅读西班牙大诗人贡戈拉的诗歌、乌拉圭大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长篇小说或者墨西哥文豪奥克塔维奥·帕斯的散文,因为他知道:阅读效果绝对不一样。他坚信:如果书籍消失,文学会受到严重伤害,可能是致命的伤害。当然,文学的名字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可能会用来指定一种文本,根本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学作品,比如对富翁旅游团中的名人,或者对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莎士比亚悲剧进行戏说和吵闹的电视节目。 

  既上网,又看书 

  西班牙媒体还公布了2002年西班牙作家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西班牙有一半的公民一年都不读一本书;而与此同时,图书的销售量却在成倍地增长。一方面不读书,一方面书又卖得很好,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数字。而调查结果显示:在西班牙5000万人当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稳定的读书消费群体,而这个消费群体恰恰都是“双料”读者:既上网,又看书。 

  读完上述消息两天后,有朋友从西班牙寄来一本伊莎贝拉·阿连德的新作———长篇小说《野兽之城》,精美的封面上赫然写着:第七版,从2002年9月至11月的3个月中已销售16万册。而查阅最新的西班牙各大报纸的文化版面,发现《野兽之城》并不是畅销书榜上销售量最多的书籍,有一本2001年问世的长篇小说《萨拉米纳的士兵们》,上榜高达70个星期,印刷量超过30万册。有一本名为《百次飞行》的诗集,高居诗歌类图书榜首49个星期。这些消息是否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呢?———买书的人依然买书。买书人自有买书的道理。 

  高科技手段不能解决文化差异 

  笔者在拿到《野兽之城》以后,觉得这部作品非常生动有趣,它讲述祖孙二人在亚马孙地区寻找一种巨大的怪兽,其冒险经历令人开卷之后难以释手,因此我无论在床上、饭桌前,还是在医院候诊的座椅上,甚至课后散步在未名湖边总要翻阅几页,不断地追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脑海里不断地联想着巴西热带雨林的风光。这样的读书方式和感觉,电脑是不能代替的。全球人类生存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永远是绝对的。用同一个高科技手段解决如此之多的差异是不可能的。我想,就是到了世界大同的时候,也不可能人人说英语,个个吃西餐,每人都挎着笔记本电脑,那样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你愿意读竹简,我愿意读袖珍本,他愿意上网漫游,互相不可代替,而且各有各的乐趣。尊重乐趣的选择,尊重不同的生存方式,承认差异,不强求一律,是尊重人权的起码表现。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人类难道在这个问题上还会倒退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