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永乐大典》被毁有新说

  焚于6月联军攻入北京在8月并非毁于八国联军之手。


    《四库》与《永乐大典》底本毁于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之役,这是沿用至今的通行说法。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版本目录学专家杜泽逊却有不同的看法。

    杜泽逊在近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解释说,《四库》底本、《永乐大典》的确毁于1900年的庚子事变,地点也的确在翰林院,但翰林院被焚却与八国联军没有直接关系。

    杜泽逊是从当时在英国使馆的普南特·威尔所写的《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得到的线索。

    《四库》和《永乐大典》被焚于6月,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是8月。1900年“庚子事变”时,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营救使馆人员,迫使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等仓皇西逃。八国联军进京的时间是1900年8月14日,在此之前,使馆被围攻50多天。当时在英国使馆的普南特·威尔在《庚子使馆被围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况。根据威尔的记录,当时英国使馆最为安全,各使馆公使及卫队集中到英国使馆,这是1900年6月23日的情景。就在6月23日,作为英国使馆北面屏障的翰林院就被放火焚烧了。杜泽逊认为,翰林院经此大火,图书文献可称灭顶之灾。放火者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对使馆区的安全后方英国使馆施火攻之术。放火者不可能是包围圈里的使馆人员,他们不会在孤立无援、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雪上加霜,放火烧他们自己。因此,《永乐大典》与《四库》底本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之说难以成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