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惊现天然长城博物馆 挖出一个数百年传说

  一个埋在地下的巨大的明代长城砖窑群,近日在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附近被发现。
  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日前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样大规模的、保存完好的明长城砖窑群出土,是长城考古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古长城的建筑及建筑材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挖出一个数百年传说
  在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的板场峪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直牵动着几代人的心。年届花甲的村民赵长禄回忆说,他小时候就听爷爷说,板场峪有“龙窑”,烧的砖都变成了长城!他年轻的时候,还到长城脚下寻找过传说中的砖窑,可就是没有找见。在板场峪,不少村民都说,长城砖窑在他们村的东西两条沟里都有,只是谁也说不清它们究竟在哪里。
  其实,在出土砖窑群的两块约200亩的坡耕地上处处显现着“神奇”的迹象:这里经常遇到一些不成形的碎砖头,附近的一些沟渠里也能发现残砖碎瓦。还有不知为什么,这两块耕地也不算太陡,可就是长不好庄稼,种什么都没好收成,好象也特别缺水,多大的雨一下过地面就干了。往地里浇水,浇多少很快就渗完了。
  2002年春天,秦皇岛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阎乐耕和文物研究员郝三进来到板场峪村,这两位长城考古迷为长城砖窑群的传说而动心。他们决定同村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
  2001年初冬,他们带着村民踏遍了板场峪的山山水水,都没有找到砖窑的影子。但有一天,一个牧羊人告诉他们:他在窟窿边长城旁见过石炮、石雷。这个信息使阎乐耕和郝三进惊喜不已。10月28日,他们上山寻宝,经过简单搜寻,就发现了5门石炮,炮膛内还有残留的黑色火药。一座长城敌楼边的草丛中还掩盖着10多枚石雷,码得整整齐齐,膛内也残留着黑色火药。仔细搜寻,周围又发现了散落的几十门石雷。这些发现,使他们增添了更大的信心。
  12月1日,他们扛着工具,来到板场峪长城脚下的一面坡地。这里三道坎梯次向南,与北面的山峦夹成一道豁谷,收割过的玉米地只剩茬子露在地面上。经过一点一点地试挖,下面渐渐挖不动了!铲开地表的黄土层,下面露出焦黑的硬土;突破几厘米的硬土,是挤在一起的青色的碎砖;刨开一层碎砖后,人们大喜过望:一块块厚重的青砖码放得层层叠叠、整整齐齐。经专家检测,这些出土青砖的大小同长城上的青砖一模一样,烧制在明隆庆、万历年间。
  到2003年初,板场峪的东西两条沟共发现砖窑58座,其中码满砖的窑有24座。专家认定,现已发现的窑型为马蹄窑和牛角尖窑,从上到下依次覆盖着耕地熟土、粘土、焦土。窑口直径为3.5米至6米不等,窑深3.5米。里面大都保存着当时烧好的筑长城用的特制大砖,砖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9厘米,重10.5公斤左右。
  与明长城砖窑群同时发现的,还有石雷70枚,石炮5门,铁铳3支,以及6座明代石灰窑、10多座炼铁炉。还发现了一孔深约200多米的岩洞,洞中已挖掘出动物化石50多公斤。
  天然长城博物馆
  板场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长城砖窑出土?要弄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板场峪长城及整个秦皇岛一带的长城资源。
  板场峪是燕山脚下的一个行政村,分为8个自然村,现有370户、1100多口人,拥有山地3.7万亩,其中耕地700多亩。除了一些小煤矿外,没有什么工业,老百姓大都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里是山海关附近的一个重要关隘,其村北险峰上横亘着3.5公里长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明长城。据《临榆县志》记载,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派中军门谭纶再次重修,在石筑长城的基础上加砖修复,并增修砖质敌楼50座。数百年来,一直传说这一带埋有大量长城砖窑,但始终没有发现。
  据新编《秦皇岛市志》记载,作为北京的东大门,秦皇岛境内共有长城338.9公里,除了“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外,还有九门口、黄土岭、大毛山、董家口、义院口、界岭口、桃林口、冷口等20多个重要关隘,堪称一个天然的长城博物馆。因此,在这一带发现大规模的长城砖窑群并非偶然。
  板场峪明长城砖窑群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具有“长城情结”的秦皇岛人。为了保护好这批明长城砖窑群,秦皇岛市组织有关专家逐步进行勘探、测绘、定位,为大规模发掘和深入研究论证做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发掘现场已调派武警部队严密看护起来。
  明长城砖窑群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这批长城砖窑的出土,为秦皇岛这个以长城、海滨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增添了新的内涵和魅力。
  长城砖窑的价值
  1月2日,受秦皇岛市文化部门邀请,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和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冒雪来到燕山脚下的板场峪,对出土的明长城砖窑群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次考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对砖窑群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