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勘测引人瞩目 探营秦始皇陵考古

  位于陕西省临潼地区的秦始皇陵,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作为其陪葬坑出土的秦兵马俑即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可见,作为墓地主体的秦始皇陵,无论是重大的文物考古价值还是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均无与伦比,极其珍贵。近期,秦皇陵的进一步考古勘测引起了世人瞩目,日前,记者特意到秦陵勘察现场探个究竟。 

    从兵马俑坑转到秦始皇陵  旅游热点逐渐转移
    以前,人们到临潼只看兵马俑,不到秦皇陵。也难怪有这种错位,那时的秦皇陵除了一个巨大的封土堆,别无景观,且发掘兵马俑坑的轰动效应举世瞩目,秦皇陵被冷落也是很自然的事。
    而今,尽管对秦皇陵的保护措施日臻完善,但除了史料记载以外,在更多方面秦皇陵至今还是一个谜。比如地下埋藏着多少文物?如果有地宫多大多深?是否存在水银海?可以说疑问多多。
    有据可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开始营造秦陵,长达数十载,劳役数十万人,陵墓的奢华程度可想而知。据说,陵墓建成后所有劳工均被封闭在里面作为陪葬,以防泄密。另外,民间还有大量关于秦陵的传说,什么地宫呈三层阶梯形,上层为天,下层为地,中间为人间;什么地宫四壁珍宝镶嵌,银海环绕,亮如白昼等。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按照史书和资料上的记载,秦陵景区还制作有精致的沙盘模型,将历史上秦始皇陵的外貌形象地勾勒出来。另外,通往秦陵的一家景点,还有仿制建造的秦陵地宫,包括秦皇的棺椁、陪葬宫女和被封闭在地宫的劳役等应有尽有,无形中使秦陵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据陵区负责人介绍,这几年,人们关注的热点已逐步由秦兵马俑转移到秦始皇陵上来,光每年的门票收入已经从几年前的数十万元猛增到现在的近千万元。虽说现在是旅游淡季,但最近秦陵的考古勘测经媒体报道后,到秦陵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情况,这也很正常。
    其实,对秦陵的这次考古勘测,并不完全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人,也不单单是从旅游收益上考虑,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弄清秦始皇陵的构成,用现代科技手段揭开地下部分的谜底,给其一个科学的说法和交代。

    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  对秦始皇陵只勘测不发掘
    对属于国家级重要文物古迹的发掘,一直是专家争论的一个焦点话题。这次对秦陵考古勘探的背景是什么?秦陵旅游开发公司办公室的马主任介绍说,以1998年为分界线,这之后,秦陵的保护受到了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及省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先是对整个陵区进行了保护性整修,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同时对陵区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彻底改变了秦陵的面貌。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文物专家搜集和整理了有关秦陵的大量历史资料,并微缩制作了陵区模型,使历史上的秦皇陵基本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事实上,陵区目前仍与史书描述的秦陵模样相去甚远,毕竟历经了这么多的历史朝代,尤其是又经过了自然和各种人为因素的损坏。
    秦陵面貌的日益改观,可以说为这次秦陵地下的考古勘测作了很好的铺垫。但秦陵与一般的文物古迹不同,不仅属于国家级重要文物,而且墓葬的主人是有着“中国第一帝”之称的秦始皇。如果一味地去发掘,出土的文物按照现在的手段和措施根本解决不了保护问题,秦兵马俑发掘后出现的风化问题就是明证。所以,这次考古勘探从中央到地方都慎之又慎,作出了只勘测不发掘的决定,至于什么时候发掘,等到保护手段和措施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再进行也不迟,可能几十年,也可能上百年。

    秦陵勘探用上了现代化的“武器” 是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综合探测
    记者了解到,这次秦陵勘测由国家文物局直管,省政府和省文物局配合,参与单位有中煤航测遥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勘测范围限于秦始皇陵区。专家介绍,这是国内将遥感考古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紧密结合的一次尝试,是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大、采用现代技术最高的一次综合探测,勘察完成后,将揭开秦始皇陵区神秘的面纱。
    这次勘测的主要任务是,初步查明秦始皇陵区的地面及地下浅表层文物遗存的类型、规模和分布状况,尤其是要探测出2.13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园内的遗存情况。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勘测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内外一流的仪器设备,包括高光谱遥感技术、三维弹性波CT技术、高分辨瞬变电磁、脉冲探地雷达和高精度磁法等。
    记者还注意到,秦陵封土堆上到处布置着如电话线般的黑线,它的作用是将测试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与发掘秦兵马俑坑时用的“洛阳铲”一个点一个点笨拙的手工探测无法相比。但这些仪器灵敏度极高,包括勘测人员穿的服装都是特制的,不准带有任何的金属物。当然,现场受到的各种干扰也不少,比如陵区广播用的很多小喇叭,包括垃圾桶等都会对仪器设备产生干扰。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