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公共考古模式探索——以刘家洼墓地为例》同样聚焦社区互动。作者在调研宣传中发现,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刘家洼墓地遗址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团队致力于通过宣传让外界了解刘家洼,以期产生社会价值,但在为当地居民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可操作的空间有限。文章揭示并探讨了在保护弘扬考古遗产与改善民生水平这对矛盾中,仍存在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考古传播 考古信息的传播媒介与方式正不断拓展。《公众考古类新媒体平台的调查与思考》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上的公众考古类账号发展状况。《中国考古现场直播发展趋势与问题探讨》一文梳理了我国二十余年考古直播的演变历程,指出其直播时长增加、内容更加深入、播出形态更加多元(从栏目嵌播到独立节目持续播映)、平台也从单一电视转向全媒体共同参与,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态势。
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以“百年考古,文化北京”为主题,开启了省级大型系统性公众考古活动的新模式。《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举办侧记》记录了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线上线下联动,包括公众参与、考古体验、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文章还详细介绍了策划思路、实施过程和成效评估,并突出强调了媒体传播对扩大活动影响力的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史前考古遗址保护调查与建议》的作者丁好在投稿时还是一名中学生。出于对地方遗址保护的热爱与关切,她实地调研并通过问卷分析宁波史前遗址保护现状,提出了颇具价值的保护建议。袁广阔教授的《小遗址与大文化——厄瓜多尔曼塔Hojas Jaboncillo遗址考察记》则从跨文明视角提出倡议:应加强中国与美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采取多学科方法、多渠道思路、多元化模式,着重从文化标记、生物基因等领域深化中国与美洲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
五、理念思考 随着实践的深入,学理层面的探讨也随之深化。张颖岚教授的《立场与观点——关于公众考古学的几点思考》一文,围绕学术纯洁性与社会功用性、权威话语权与公众参与权、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信息真实性与客观性等多重关系展开论述。他指出,“公众考古学”或“公共考古学”在协调考古学与社会需求时,必须同时坚持学科的独立纯洁性、履行历史使命,并思考其公共价值与社会意义,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景观社会视角下的公众考古探析》以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基础进行反思。文章认为当前中国公众考古学潜力巨大但也面临危机,应在发掘、保护、传播各环节坚守科学严谨原则,避免过度包装和景观化;同时需深化考古成果的研究解读,挖掘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防范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侵蚀;并应加强对媒介的监管引导,提升公众媒介素养,避免其被误导。
《基于情境理论的公众考古学实践——以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例》一文,借鉴情境考古学与情境学习理论,深入剖析了该馆“博物馆奇妙游”项目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成效。文章论证了情境理论应用于技术、参与式体验、空间延伸等维度,在创新公众考古实践、增强文化传播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及未来潜力,其核心在于构建公众与文化遗产间的认知联结。
《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以历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为例》和《从美国考古学会(SAA)第88届年会看公众考古学》两篇文章,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梳理了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中公众考古的研究焦点和主要关注领域。后者重点介绍了美国公众考古学界的成果与动态,其多元视角可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六、结语 纵观本辑文章,中国公众考古学当前发展呈现出几个鲜明特征:其一,实践模式正经历从专家主导的单向传播向重视公众主体性的双向互动转变。其二,公众参与考古的形式与渠道日益多元,从传统讲座、展览延伸到考古体验、研学旅行和新媒体传播,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开辟了全新空间。其三,社区考古的受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且更加关注与在地社区的融合互动,探索考古成果惠及社区的路径,体现了学科的社会责任意识。其四,公众考古活动正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品牌化,“南南考古学院”等品牌的创立标示着对长效运营和体系构建的追求。
公众考古学的发展,不仅关乎考古学科自身的完善,更是推进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赓续中华文明的关键途径。本辑文章从多维度展现了该领域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如何建立科学、可量化的公众考古效果评估体系?如何在坚守学术专业性的同时,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怎样更好地协调考古学研究目标与公众文化需求的关系?如何推动公众考古工作更系统、深入地融入考古项目的整体规划与执行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