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学(第二辑)》卷首语:公众考古学的多元探索与实践路径

  公众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公众考古学》第二辑收录的文章通过“大家心路”“考古教育”“公众实践”“资料汇集”等栏目,涵盖了考古教育、社区考古、考古传播等多个方面,集中反映了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展现了其在实践探索与理念思考上的多维度进展。

一、大家心路
  “大家心路”栏目汇聚了学术前辈的相关研究。《究天地人和,探古今之变——夏正楷先生访谈录》是对环境考古学大家夏正楷先生的访谈录,展现了夏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环境考古思想的形成。他特别强调田野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做环境考古的人首先应该是个考古学家”。在公众考古方面,他认为应关注考古过程和考古生涯的真实状况,并以夏鼐先生《敦煌考古漫记》为例,指出不仅要展现考古工作的精彩,也应如实记录其艰辛。

  某种程度上,考古学家许宏近二十年的经历是中国公众考古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后记”·足迹·心路》一文摘录了许老师不同出版物的“后记”片段,串联起作者十年的心路历程,也反映出在大的学术与社会背景下考古学的转变。

  苏秉琦先生留下了大量与师长、同仁、后学的珍贵书信,这些资料对研究其学术思想形成及观察中国考古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刘瑞研究员《〈苏秉琦往来书信集〉的整理》一文,从书信整理、时间对象、发表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记录,是珍贵的考古史料。同样研究苏秉琦先生,郝丽君、高丁丁的《苏秉琦与中国公众考古》一文,系统梳理了苏先生公众考古思想的根源、论述与实践历程,深刻揭示出:苏秉琦在明确中国考古学根本任务之初,就已蕴含公众考古的理念——必须让大众理解考古学,学科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和价值体现。

二、考古教育
  考古教育维系着学科的未来与文脉的传承。作为考古学专业教师,冉万里教授在《考古教学中的中华文明传承与表达》一文中,思考并实践了如何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融贯家国情怀与弘扬中华文明等教育理念。他借助大量历史时期的考古实例,阐释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特质,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性、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等关键问题寓于教学中,既增长学生学识,又强化民族文化自信。

  《中英早期田野考古实践与教学:一个比较考古学的案例》聚焦吴金鼎、曾昭燏、夏鼐三位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伦敦的学习经历,通过跨文化比较,揭示了英国考古学对中国现代考古学形成的影响,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洹滨考古初启蒙”——夏鼐先生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一文以《夏鼐日记》为基础,深入考察了夏鼐先生1935年在安阳殷墟的首次田野实习,有力阐释了田野考古实践在考古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展示其如何从技术训练发展为系统的学科教育,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专业化进程。

  《高校公众历史实践探索——以郑州大学历史情景剧大赛为例》一文则展示了专业“第一课堂”之外,考古教育丰富的“第二课堂”。郑州大学历史情景剧大赛已连续举办十四年,累计参赛剧目四百余个,受众达上万人次。这项活动在普及公众历史文化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助力地方学科建设以及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作为重要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作用显著。《博物馆教育中嵌入项目式学习的意义及策略》一文指出,博物馆开展项目式学习应落实五个基本策略:确立合适主题、明确目标指向、创设真实情境、聚焦项目作品、重视学习评估。这种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状态、内容、方式和结果的变革,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充分释放博物馆在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新视野下“南南考古学院”公共考古品牌创新实践与思考》《从展厅到工地,构建考古研学体验营——国博考古研学营的实践与思考》《博物馆学术讲座品牌发展探析——以安徽博物院安徽文博讲堂为例》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三家单位的公共考古品牌创新活动,体现了考古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化探索。

三、社区考古
  社区考古日益成为中国公众考古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地社区公众考古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以河南中牟业王遗址为例》和《遗址在地社区考古专题展初探——浦城马道坪遗址社区考古实践》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考古工作如何与在地社区建立良好互动。前者以业王遗址为例,系统分析了公众考古教育在内容设计、形式创新、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经验与挑战,特别强调要破除对公众的偏见,认识到公众是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和多元需求的参与主体。后者详细记述了在浦城马道坪遗址策划实施社区考古展览的过程,其倡导的“将考古信息融入社区日常生活”理念以及通过展览建立情感联结的做法,为其他社区考古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