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间》以戊戌变法为起点,讲述变法失败后,七君子被问斩菜市口,谭嗣同的幕僚徐方白在血雨腥风中出逃,飘零在上海滩。在那里,徐方白遇到了携带七爷信物的山东兄妹三郎和九妹,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徐方白的孤独生活,带来了新的行动力和故事发展。通过徐方白与三郎、九妹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形象和生命状态的碰撞与交响。三郎和九妹的充满侠义精神的举动激发了徐方白的行动力,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徐方白原本趋于静止、能量耗尽的人生,再次变得波澜壮阔起来。
孙颙自述:我用“两间”为题,是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即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发生的这段时期。除了理性的思考,还有一点感性的因素起了作用。阅读野史笔记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与我外公相关的趣闻。辛亥之后,这位清末秀才曾经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做事,与传说中谭嗣同身边的义士有过交集。外公的形象,我记忆清晰,立刻拉近了我与久远年代文化人的关系。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人物,在那个国家破碎、民族文化危亡的时刻,中国依然有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看不到希望的年代,埋头为国家做一点实在的工作。我找到一些旧上海的照片,放在案头上,让我的情感能够深入到那个时代。我看到拖着长辫一脸憔悴的男子坐在街边的剃头摊旁,我看到黄浦江畔苦力们挣扎在瘦长的木跳板上,我看到骑着高头大马的洋人耀武扬威地穿行在四马路上,我在体会当时中国文化人绝望的心境中开始写作,期望处于今日盛世的人们不要忘怀过去。
评论家王纪人在序言中评论:《两间》的独具匠心,在于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以文史兼顾的叙述手法和夹叙夹议行云流水般的表述,指陈维新改良派失败惨痛的历史教训,批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朝令夕改、出尔反尔的昏庸愚昧,对民间的义和团先剿后利用,以及揭示清廷的南方大员如何以东南互保的策略来对抗与自保。凡此均能从容不迫、绘声绘色地一一叙来,引动读者一探究竟、了解历史真相的兴趣。
精彩试读 风萧萧,一片肃杀。徐方白没有办法,只能继续躲避在客栈里。他向老板要来笔墨,打算做一点记录,把谭嗣同在变法过程中的作为,趁目前记忆新鲜,按自己知道的写下来。刚写了个开头,想想不对,眼面前自个儿吉凶未知,留下白纸黑字,一旦有事,连累了他人,首先害了客栈老板。于是他把写出的几张纸撕了个粉碎,只是在心中盘桓往事。
老板拿来一套蓝布褂,让徐方白卸去了长衫,以免一眼看去,就是读书人的样子。维新变法,是众多读书人引起的,太后的亲信们也就到处抓读书人。徐方白长衫也不得穿,文字也不得写,更加终日闷闷不乐,连老板送他的酒,也寡味得喝不下去。老板瞧他越发消瘦,脸色发青,怕他得病,却又不敢请郎中上门,担心走漏风声,引来官府爪牙,只能熬了锅鸡汤,加了根人参,端进他的房间,劝他喝下去补补身子。徐方白想,做生意的,如此侠肝义胆,比起钩心斗角、落井下石的官场,还是民间的好人多啊。
那日,晌午方过,徐方白依旧坐在屋子里愁眉苦脸,却见客栈老板笑眯眯闪进来:“恭喜!恭喜徐先生!”
徐方白一脸诧异,不知他为何说出此话。老板挨近他,神神秘秘地道:“徐先生好福气,七爷自己有难,依旧惦记着。他派来一驾马车,正等在门外,接你出行!”
徐方白喜出望外。这两天,他既牵挂五爷七爷下落,为这两位英雄的安危担心,也为自己的出路苦苦盘算:总不能一直躲在这小小的客栈里。老板不撵他,还不收房钱饭钱,徐方白读书知礼,自己也待不住啊。万一官府爪牙寻到此处,岂不连累了老板一大家子?此时,听到七爷的车来了,徐方白顿时大喜过望,站起身子,环顾四周,没啥可收拾,自己逃难,什么东西也没带上,布袋中,还有些七爷送的银子,他赶紧掏出来,塞到老板手中:“叨扰你多日,无语可表,这点小钱,就是我的心意了!”
客栈老板哈哈一笑,退回那些银子:“徐先生说笑了!路上风雨交加,银子还是带在身上为好。要不是国家遭难,我也见不到你这样轩昂的人物。七爷交代过,你是重任在肩,今后发达了,记得再来坐坐,照顾小店生意就是!”说罢,他塞回银子,由不得徐方白推让,催他下楼上车,还随手拿了件棉袍让徐方白带上,说是马车上风大,别受寒着凉了。徐方白眼睛一酸,险些掉泪,他强忍住了,随老板往门外走去。
一挂高大的马车,端端正正停在门前,前排跳下位结实的汉子,红脸黑帽,手里捏一条粗粗的鞭子,乐呵呵走过来。客栈老板拱拱手:“曾二爷,我把徐先生交付你了,你得按七爷吩咐,将他认真照顾好!”
赶车的汉子笑笑,一开腔,就听得出天津口音:“你老板的朋友,七爷的朋友,就是我曾二的朋友!”
徐方白急忙也拱手道:“曾二爷,辛苦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