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是主张节约的生活,加紧的生产,所以他们所想像的尧舜,与儒家所传说的便大不相同了:
1. 尧舜住在茅屋里,饮于土塯,啜于土型,完全是石器时代人的生活,自然不会有仓廩、琴弤那类奢侈的私产。
2. 因为舜善于耕、稼、陶、渔等种种生产技术,所以尧选举他为天子,以领导人民生产,不是取其俯仰威仪那套虚伪的礼节。
3. 尧舜时代的中国疆土,东至“日出之地”,西至“日入之地”,南至交阯,北至八狄,是不限于九州之内。
4. 尧舜时代,都是路倒路埋,葬了完事,无所谓三年之丧。
道家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彻底反对统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办法;尤其注重个人的生命,当然不愿以天下之事伤其养生之道,其所传说的尧舜,是:
1. 尧不胜劳瘁让位给舜;舜苦不得归休,也让位给禹。他们禅让,不是为天下人民,正是为自己图安逸。
2.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闻而逃走,只有舜的羶行才肯去做卷娄。舜让天下于善卷、子州支父、北人无择、石户之农,他们也都逃入深山或投清冷之渊。只有禹像蚂蚁慕羊羶那样肯做舜的替身,被伯成子高站在上风教训了一顿。
3. 尧不胜天下之任,放欢兜,投三苗,流共工。
4. 尧攻樷枝胥敖,国为虚厉,身为刑戮。
5. 尧舜愁其五脏以为仁义,然而尧杀长子,舜流母弟。
法家是重视法令的效能而不讲人情的,他们所称赞尧舜的,是:
1. 尧善明法禁之令,舜使吏治水,虽然“先令,有功”,也是杀之。
2. 统治阶级要检查自己的毛病,所以尧有衢室之问,舜有告善之旌。
3. 鲧与共工所以被殛杀的原因,都是反对尧传天下于舜。
4. 尧生活能节俭,所以四海归心。舜的生活,不用土簋土,而改用木器,流漆其上,天下人民十分之三立刻叛变了。
5. 舜执干戚一舞而有苗服。
6. 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7.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逃藏于家人,家人藏其皮冠;上虽有禅让之德,下面却盗贼公行了。
8. 尧之让位,非其心愿,由于“舜偪”。
纵横家只图个人功名富贵,不管天下人民的灾难;杂家也只会投机取巧,藉学术以文其奸,谈不到中心思想的。他们所称赞的尧舜,又是:
1. 尧舜都是平民天子,平民当然可以为公卿,代替贵族政权。
2. 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统治阶级应该重视公卿大夫。
3. 他们认为尧伐骧兜,舜伐三苗,来说明自古以来不能废兵,所以重视战争。
4. 尧有十子,舜有九子,都不传子而传贤;应该废止世袭制度。
5.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都肯接受人民的批评,所以天下拥戴他们。
6. 周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因为他们都是圣君。
纵横家心目中的尧舜,是平民天子,任贤使能,善于用兵的大政治家。法家心目中的尧舜,是明法禁之令,违令者虽有功必诛的大刑法家。道家心目中的尧舜,是被蚁附的羊羶,想敝屣天下,欲退不能的有道之士。墨家心目中的尧舜,是以耕稼陶渔生产技术领导人民,上下一致刻苦生活的贤君。儒家心目中的尧舜,则是孝悌齐家、忠敬爱民的圣君。总而言之,尧舜的人格与政治,是跟着晚周诸子思想的本体随时变化因人而异其趣的。即以禅让的故事言之,儒家说是为民求贤,道家说是为个人清净养生,法家说是迫于不得已。以死葬的制度言之:儒家说三年之丧是发于人民自然的悲哀情绪;墨家则说他们随死随葬,无所谓三年之丧。从这些矛盾的传说看,自然要引起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结论,更引起顾颉刚否定尧舜是古代人的议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