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书摘 | 先秦诸子眼中古圣帝王不同的人格与政治

  晚周以后,诸子百家竞说上古,由三王上伸至五帝,再由五帝上伸至三皇,以至天地开辟之初,正是根据宗教神话与古代训话“层累而成”。不但三皇五帝完全是天神地祇山川之神,晚周诸子硬将他们编入帝系以冠冕三王之上,即三王五霸之事,也何尝不掺入了若干神话部分搅乱了真实的历史。

  已故史学家丁山的巨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从众多古书史料及甲骨文金文入手,以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的思想为指导,抽丝剥茧地为我们展现古代神话及神仙帝王传说构成的原因。下文选自该书《尧与舜》篇,尝试为读者祛古圣帝王之魅,同时也使人领略到丁山先生长于思辨、勇立异说的特点,更是卖个关子,究竟丁先生探究出的尧舜真面目为何,请读者开卷获知。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丁山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在《尚书》第一篇《尧典》中,自尧舜的生平家世,叙到执政后政治措施,以至他们殂落;这种具体的叙述,实即《史记》本纪体例的滥觞。可是,顾颉刚先生认为“今本尧典的出现,取事实于秦制,取思想于儒家(禅让)与阴阳家(五行),取材于立政(三宅九德)与吕刑(降三后,绝苗民),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详《古史辨》第一册,四七,《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太史公根据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春秋》《国语》诸书,扩大《尧典》为《五帝本纪》,早认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还是折衷于“六艺”,即《左传》《国语》中有关尧舜的事迹,也未能网罗尽致。战国诸子的传说,更是“弟弗深考”了。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述尧舜事,较《五帝本纪》为详尽,考其所用以补苴的史料,不免杂出山海经与谶纬之言,正是太史公因为“其言不雅驯”而有意摒弃的。至宋罗泌作《路史·后纪》,其十卷叙陶唐氏、十一卷叙有虞氏,亏他搜讨经、传、诸子、山海经、谶纬之书,几乎是有闻必录,言无不尽了。仔细加以分析,与《尧典》《五帝本纪》一样的犯了前后思想矛盾之病。居今日而欲清理先秦人所传的尧舜事迹,自非另成专书不可。在此,但将春秋时代士大夫所传述的尧舜事迹,作个简单的归纳:

  1. 尧复命南正重司天属神,火正黎司地属民。

  2. 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

  3. 尧临民以五,其胄裔封于房;舜有臣五人,其胄裔封于遂。

  4. 尧殛鲧于羽山,舜也殛鲧而举禹。

  5. 尧有不肖子丹朱,舜也有不肖子裔均。

  6. 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7. 舜臣尧,流四凶族,将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8. 帝舜氏世畜龙。

  9. 舜无为而治。

  10. 舜勤民事而野死。

  自家庭生活至于政治设施,仅此十端,就给尧舜事业画了一个粗略的轮廓。战国诸子,大半按照这个轮廓,极力渲染,儒家有儒家的观点,墨家有墨家的观点,道家、法家各有道家、法家的观点。大家各假尧舜的故事,以发明自家思想的传说有自。《淮南子·修务》篇说得好,“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为儒墨者自必托之于尧舜而后能入说;尧舜的事迹,便愈演愈繁,愈说愈伟大了。孔子高足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引)自此以后,尧舜便成为儒家所理想的典型人物。兹将孟荀二家有关尧舜的大事归纳起来,约为:

  1. 尧忧洪水泛滥,举舜敷治之。舜又使禹治之。

  2. 尧子不肖,乃传天下于舜;舜子也不肖,乃传天下于禹。

  3. 尧只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太平,舜放四凶而天下不敢抗命。

  4. 舜相尧二十八载。尧死了,天下人民怀念其功德,为之举三年之丧;禹相舜位十七年,舜死了,百姓也怀念其功德,为之举三年之丧。三年之丧是从尧舜时代发生的。

  5.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是受尧之禅让的。

  6. 舜处在父顽、母嚚、弟傲这种恶劣环境里,能够感化他们“烝烝乂,不格奸”;所以成为大孝子,好哥哥。

  7. 舜做驸马爷, 不曾得到父母的同意。一做驸马,便有牛、羊、仓廩、干戈、琴弤的享受,乃招引他父母兄弟的谋害。

  8. 尧有九男二女。

  9. 舜将那位谋财害命的兄弟象封诸有庳,让他去害人民。

  10. 舜生东夷,死在鸣条。

  11. 孟子说,“尧舜性之也”,是天生的圣贤,荀子说,舜以为“人情不甚美”,都是天生的恶人,需要教化。朱象不听教化,所以永久称为恶人。

  12.孟子说,舜禹之有天下都是受了人民的拥戴;荀子说,尧舜禅让完全是浅陋者的虚言。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