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锥编读解》(修订本) 张文江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 98.00元 978-7-5732-1046-3
内容简介 《管锥编》是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以《周易》《毛诗》《左传》《史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部书为纲,旁征博引,以札记的形式,评论古今中西的学术文化。
《管锥编读解》是张文江先生阅读《管锥编》的笔记,依原书次序,解读了《管锥编》中的部分札记,抒发了对古典学术的见解。
本书最早于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又出版了增订本。本次出版修订本,作者删削了若干段落,核对了部分引文。
作者简介 张文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学术源流、古代经典解释。主要著作有《钱锺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庄子〉内七篇析义》《探索中华学术》《〈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等;整理《潘雨廷著作集》13册21种,编纂《薛学潜著作集》4卷。
引言 若干年前,余曾读《管锥编》及其相关著作,时有感触与遐想。一九八九年五月,再读《管锥编》,并参阅所引书,陆续有所记,久之成帙。《管锥编》牵涉多种文化系统之多种典籍,其运用可含多种变化。《读解》阐发其部分材料,亦属变化之一,冀来者择焉。阐述较自由(complete liberty of interpretation),或有未合之处,读者谅之。
一九九五年二月
上海陈思和先生多方促成本书之写作。上海黄任轲先生、大连范旭仑先生、上海张晨先生阅读本书部分初稿并提出意见,谨此致谢。
一九九七年十月
修订本后记 本书是我阅读《管锥编》的笔记,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由该社出版了增订本,2009年、2012年重印。本次修订,删削了若干段落,核对了部分引文。
各卷未列出之第一则,已收入拙稿《钱锺书传》中的“十部书简义”。
张文江 2023年3月26日
正文节选
(与读书相关的笔记若干则) 七八章
《管锥编》曰:苏辙之解《老子》,旁通竺乾,严复之评《老子》,远征欧罗;虽于二西之书,皆如卖花担头之看桃李,要欲登楼四望,出门一笑。按此以中华学术贯通于二西之书,谓宜探根,复谓宜上出也。“卖花担头看桃李”有所出,李详《媿生丛录》卷六引《魏鹤山先生大全集·答周监酒书》:“又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据《全宋文》卷七〇七三有所校正)李详即李审言,作者之丈人行也,此语或有所影响?《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则中西文化之活精神,果何在乎?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诗云:“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读书者宜自广胸襟焉。
卷八九
《管锥编》谓明季天主教入中国,诗文遂道“二西”,即释迦之“西”(西域)与耶稣之“西”(西洋)。按极是,据此标准可划分中国文化史之三阶段:一、先秦至汉末;二、汉末至明末;三、明末至今;三阶段各有不同形象。《管锥编》、《谈艺录》以中国典籍为主而兼及“二西”著作,“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此其特色,乃跨此三期也。“二西”中释迦之“西”,自汉末起陆续传入中华,已渐识其整体;于耶稣之“西”,自明末起亦陆续传入中华,然其整体何在?宜深入以观,中华学术上出之机存焉。
全齐文卷一二
王融《上书请给虏书》。《管锥编》引《南齐书·王融传》谓“诗史经典”使人耽文事而忘武备,故用夏变夷,可转强为弱;按此为主意。又引《旧唐书·吐蕃列传》:“……若达于书,必能知战”;此为补笔。此两义相反而相成,盖多读书者,必宜精简以得其要,乃能致用也。领军将领与书斋学者之差异,即在知识之贯通与简化云。《管锥编》引《法言·吾子》篇尝谓“女有色,书亦有色”,谓书淫足以败事害人,或不亚于色荒、禽荒;按书淫者,亦所谓玩物丧志也,淫者过也,或妨家妨国乎?故读书少者宜博之,读书多者宜化之也。引《通鉴》梁纪二一记元帝被俘前亟焚图书,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实未知世,亦未知书,故李贽《史纲评要》卷一六梁世祖二年评:“以天下事为儿戏,不才,不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