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商 利商 引商——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评价标准与上海实践》 刘江会 鲍晓晔 著 70元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的重要任务。上海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在瞄准最高标准、最佳水平先行先试方面,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本书结合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对标营商环境领域内的国际权威研究,重点围绕上海实际构建“1+X”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性、精准性、可比性、科学性等原则,评估分析上海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同时深入调研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及诉求,研究政府部门在深入推进改革中遇到的瓶颈,寻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并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上海使命担当》 李湛 等著 68元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应当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经验、展现上海担当。本书从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逻辑维度,厘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国内外经验,深入调研上海重大科技力量的现状与优势,提出上海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思路举措,力求为上海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超大城市韧性建设——关键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上海实践》 孙建平 等著 70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作为超大城市,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极端情况下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面对的命题。本书聚焦交通、水利、地下空间等关键基础设施,细致地分析了上海面临不同突发情况时的运转体系。同时,本书创造性地运用免疫力、治愈力、恢复力“三个力”,来对应城市风险的预防、控制和救援,深入浅出地阐释城市安全韧性的理念内涵,并为破解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题、推进上海韧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构筑法治共同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治理》 刘平 等著 68元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本书正是着眼于法治协作与法治一体化建设,对地区协同立法、行政执法协作、司法协作、社会信用联合奖惩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集中对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行政救济制度、司法协作等法治协作内容进行了专题深度阐释,对区际法学的构建提出了相关建议。内容基本涵盖了长三角区域法治协作的主要领域,为深化跨区域法治协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打造江南会客厅——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孙云龙 等著 65元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全国首批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赋存上海市唯一的山地资源和被誉为“上海之根”的广富林文化,是上海打造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核心支撑,也是上海全面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本书以打造江南会客厅为着眼点,聚焦佘山独特的文旅资源,从江南文化视角重新思考佘山与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关系,全面梳理了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历程和演变逻辑,从资源禀赋、内生动力、业态布局、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和体制机制改革等角度,多层次、多视角、多方法地对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了深度剖析,厘清其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