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在地”的万里归途:陈雪飞评《着陆何处》


  近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化石燃料存废成为争论的焦点。石油巨头们的利益纠纷、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边境的移民……精英们打造的气候变化怀疑论逐渐被现实撕破。政治的高墙可以挡住移民,却挡不住气候、污染、资源枯竭。人类命运将何去何从?拉图尔在《着陆何处?地球危机下的政治宣言》中提出“在地政治”,不是顺应本土化或全球化,而是与脚下的万物共存亡。下文为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陈雪飞教授为该书撰写的书评,原题为《通往“在地”的万里归途》,发表于澎湃·上海书评。

  2017年6月1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直接激发了拉图尔的“着陆何处?”之问。特朗普的退群行为只是呼应了1992年老布什在联合国里约会议上的傲慢:“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谈判”。在2017年出版的《着陆何处?地球危机下的政治宣言》(Où atterrir? Comment s'orienter en politique)中,拉图尔嘲讽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仿佛处在地球之外的飞地,但实质上却是在让全球为美国人的高排放行为买单。毕竟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大会上,所有签署国都已经意识到:如果各国依旧按照各自的现代化计划发展,那么需要若干个地球才能承载得起,可地球只有一个。但特朗普却认为气候变暖是一场骗局,甚至发推文称气候变暖是中国人捏造出来的理论,旨在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拉图尔指出,这种对气候变暖的否认可能是精英们的一种“共谋”,肇始于19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放松管制”的号角:精英们意识到了气候变暖的严峻后果,让所有人共赴美式全球化的“彼岸”已无可能,于是决定尽快摆脱团结的负担,只为少数人打造镀金堡垒,这加剧了贫富分化的裂痕,而为了隐藏这种逃离共同世界的粗鲁自私,就要否认引发这种绝望逃离的威胁,于是否认气候变化。也许这只是一种设想,但在气候危机面前人们光怪陆离的表现,至少表明了我们已不可能达致共享的“全球现代化”。

  拉图尔就此进一步反思了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叙事,在这种叙事中,从“本土”走向“全球”就是从落后、守旧走向进步、开放,但全球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带来了发展、繁荣、进步,也带来了不平等、不公正、不平衡。换言之,全球化的成本与收益分布严重不均衡,发达国家及其精英阶层高高在上,“坐上太空舱,离地生活”,发达国家的大众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受损方,而且很难再找回原来那片自给自足、自治自律的本土。芸芸众生,何去何从?这就是《着陆何处?》之问的由来。拉图尔因此建构了“在地者(Terrestrial)”的概念,希望借助它来构筑新的集体机制,勾勒新的生存空间。

  在地(Terrestre),是拉图尔针对“人类”的命运在全球化、本土化、离地生活之外提出的第四个可能的解困方案,而“在地者”则是新气候政治的行动者,在这一方案之下,人类只是在地者之中的在地者,不再是自然界中的人类。如果只有人类,或许可以筑墙盖堡,用民族主义武装自己,将移民挡在封闭式社区(gated communities)之外。但现实是,并非只有人类,人们已经建造不了边界长城抵御“入侵者”了,因为有些“移民”不仅没有国家还没有形式,譬如气候、风蚀、污染、资源枯竭以及栖息地破坏等的迁移。所以即便在边境阻挡了两只脚的移民,也无法阻挡其他形式的过境。

  届时,我们每个人都会失去家园。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开放的,人们必须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生活于外部,风餐露宿,大家都混在一起,为一切奔波,不再有任何保障,不断迁徙,失去所有身份和所有安逸,就像《流浪地球》中大家都将被迫躲进掩体。因此,新的行动者必须是在地者。这个在地者是身处生成系统(the system of engendering)中相互依赖的存在者,是土壤细菌、是森林飞鸟、是工厂里的工人……这个清单很长很长,重要的是理清楚有多少其他的存在在维持自己的生存。在这一背景下,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可以握手言和,因为中心可以很多,但每个中心都不再拥有一个互斥的圆边界。

  《着陆何处?》很大程度上是《面对盖娅:新气候体制八讲》(法文原版,2015年出版)的续章。《面对盖娅》的底本是拉图尔2013年的爱丁堡吉佛系列讲座。他在第一讲提出了与“吉登斯悖论”类似的问题:从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生态灾难警报就像“狼来了”,反复拉响,但从未真正被认真对待。当下的“碳战争”早在1980年代就该打响,但人们一直在逃避。所有人都是气候问题的局内人,但精英们在忙着掩盖,普通人却止步于这个问题的庞大,庞大到大多数人都有意无意地感觉自己是这个事件的旁观者,生出一种袖手旁观的心态,即对他人的心理期待和责任分担的心态:自己做什么起不了多大作用,总是期待着别人多作贡献;而即便出现了严重的结果,也是大家合力产生的后果,不是某个个体的责任。所以拉图尔希望借助《着陆何处?》之问,掀起一场认知革命,从认识论和道德论层面警醒人们。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