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原是七国中较弱的,曾因内乱一度为齐宣王所攻破。赵在赵武灵王攻取中山和胡地、收编胡骑之后,开始成为强国,造成齐、秦、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国土地的斗争形势。燕昭王想乘此时机报复齐过去破燕之仇,苏秦来到燕国,献计出使齐国为间谍,阴谋颠覆齐国。苏秦向燕昭王保证,他要做到“信如尾生”,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他奉命出使齐国,以助齐灭宋为饵,骗得信任而为相国。他发动五国合纵攻秦,以便齐乘机攻灭宋国,使齐在连年攻宋战争中打得筋疲力尽,大损实力。他同时又挑拨离间齐、赵之间的关系,使燕得与秦、赵结盟,发动五国合纵攻齐,于是乐毅被任为燕赵的“共相”和五国联军的统帅。乐毅先以赵相职司,统率赵燕之师会合秦军从赵的东边出击,大破齐的主力于济西;接着乐毅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军,从济西乘胜向东追击,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苏秦因此被齐以“反间”之罪车裂于市。司马迁评论苏秦说:“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而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苏秦列传》末尾太史公曰)苏秦所讲的权变之术不是别的,就是“反间”之计,就是《孙子兵法·用间篇》所说的“死间”。《用间篇》是以殷的伊尹和周的太公望作“死间”的榜样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增加了“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当为战国末年人所加。乐毅在破齐之后,留在齐五年,先后攻取七十多城。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改用骑劫代乐毅为将,齐将田单乘机收复失地而复国,但是齐就因此变成弱国了。
#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 战国时代又是从分裂割据趋向全国统一的时期。这时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中原地区比较先进,边缘地区比较落后。同时在政治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不仅七大国(魏、韩、赵、齐、楚、秦、燕)各自割据一方而相互兼并,而且还有中山、宋、卫、邹、鲁等小国存在,有所谓“泗上十二诸侯”。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从分裂割据的状态逐渐趋向统一。经济方面由于国际间贸易的发展,水陆交通的频繁,彼此的联系已较密切,荀子讲“王者之法”,已经指出“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归”读作“馈”),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篇》)。政治方面由于各国先后变法改革,创建了以将相为首脑的官僚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推行了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组织,公布和执行了制定的法律,颁布了度量衡制而定期校验,使得各国政治结构和设施趋向一致。当时各国有作为的国君,为了进行变法改革,奋发图强,纷纷招徕英才,礼贤下士,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英才常常得到国君的尊重或重用。一个平民出身的文人学士,经过学习和从师,经过推荐或游说,往往一席话经国君赏识,便能得到重用,甚至一跃而为执政大臣,因此从师和游说成为进入仕途的主要门径,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以及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成为一时风尚。在文人学士这样广泛交流活动的影响下,各地文化的发展也趋向一致。应用文字在广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成为后来篆书和隶书并用的起源。度量衡器在广泛使用中,所用单位的长度、容量、重量也逐渐趋向统一。所有这些,成为后来秦朝实施“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统一度量衡制的先导。
战国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因此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早日完成统一,著名的各派学者纷纷提出完成统一的办法。他们把完成统一称为建成王业,因为“王”是中原地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称为“王”。到战国时代原来的周王已虚有其名,早已不能号令天下了,因此当时强国之君很想取而代之。战国初期魏国变法成功而强盛起来,魏惠王就第一个自称为“王”而企图号令天下。魏惠王先曾率小国之君所谓十二诸侯朝见周显王,由于商鞅前往游说,认为统率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不足以王天下”,于是召开逢泽之会,穿着王服,乘着“夏车”,自称“夏王”,要求小国君主把他看作天子来朝见。不久魏国在秦、齐两国夹击中失败,于是魏惠王听从惠施的计策,“变服折节”而朝见齐威王于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推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追认魏惠王的自称为“王”,这就是所谓齐魏“徐州相王”。等到秦惠文君用张仪连横的策略成功,秦惠文君就自称为“王”,迫使韩、魏之君前来朝见,并且承认韩、魏之君的称王。接着公孙衍为了合纵抗秦,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同时称王而互相尊重,即所谓“五国相王”。共同称“王”就成为合纵或连横的一种手段。等到战国中期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中,秦相魏冉图谋采用齐、秦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灭赵而瓜分,因为此时“王”号已不尊贵,魏冉致送“东帝”的称号给齐湣王,同时秦昭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帝”原是上帝的称号,这时上帝的神话已演变出黄帝的传说,齐君已把黄帝称为自己的“高祖”,“帝”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因此魏冉要用“帝”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成为后来秦始皇自称“皇?”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