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 战国时代又是文化学术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上重大变革和发展的需要,相应地文化学术界出现了九流(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家)、十家(九流加小说家)。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包括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措施,奖励农民努力为国家“耕战”的政策,谋求富国强兵的设施。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向君主游说,相互辩论,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热潮。由于他们著书传授,积极栽培,一时各派的英才辈出,影响深远。
农家之学着重于生产技艺,对农业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法家之学顺应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需要而产生,对各国的富强起很大的作用。纵横家顺应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兵家讲究使用“义兵”从而除暴救民,还讲运用灵活的战略和兵法取胜,对于完成统一战争的胜利,是很有作用的。道家之学是总结过去列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产生的,有助于国家保持强盛和防止衰亡。儒家之学讲究修身治国,主张用“王道”、“仁政”来治理国家和完成统一。墨家主张用“兼爱”来解决小农的“三患”(饥、寒、劳),从而谋求国家的富强。阴阳家重视解释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制定历法和时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名家对宇宙万物的构成加以分析和解释。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对于物质构成和运动曾展开辩论。小说家认为讲故事和小说,借此可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学说,如甘茂、范雎等人入秦游说,都从讲故事入手。所有九流十家都曾在当时起过不同的作用。
秦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法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和间谍从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商鞅的变法,集了法家之学的大成,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张仪为秦连横成功,“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进一步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到战国中期,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中,由于苏秦作为燕的间谍,阴谋颠覆齐国的行动成功,使得秦相魏冉乘机与赵、燕结盟,发动五国合纵攻齐,结果由乐毅出任赵、燕“共相”和五国联军统帅而攻破齐国,使得秦的大敌齐国从此削弱了。接着范雎为秦相,提出了“远交近攻”和“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对秦此后完成统一起着很大作用。秦将白起是杰出的兵法家,在伊阙、鄢郢、华阳、长平等四大战役中,先后残杀了韩、魏、楚、赵四国一百万以上的兵力,取得了许多战略要地和广大领土,对秦完成统一起着重大作用。杂家吕不韦招徕各派学者,编著成《吕氏春秋》,主张综合各派学说的长处,鼓吹用“义兵”完成统一,有助于秦完成统一的大业。王翦“少而好兵”,也是优秀的兵法家,为秦始皇所重用,终于建立了灭赵、灭燕和灭楚的战功,为秦完成统一。秦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一方面是由于重用外来的英才,如商鞅和吕不韦是卫国人,张仪和范雎是魏国人,秦历代执政大臣除秦昭王时的樗里疾和魏冉以外,大多是外来的客卿。另一方面是由于从行伍中依军功选拔将才,正如《韩非子·显学篇》所说“猛将必发于卒伍”。同时也还由于使用间谍的成功。秦始皇采取尉缭使用间谍取胜的计谋,由李斯主持其事,派遣间谍收买六国的“豪臣”,“离其君臣之计”,从而各个加以击破,先后灭亡其国。秦先收买韩的南阳假守腾成功,使腾投献南阳给秦,再由腾攻破韩国而俘虏韩王。接着秦收买赵王宠臣郭开成功,使郭开诬告赵名将李牧、司马尚谋反而处死李牧;赵王要重新起用出走在大梁的名将廉颇,派使者前往看廉颇是否尚可用,郭开又多与使者金,使回报老态而不能用,因此秦得以攻破赵国。后来秦的攻灭齐国,也是由于齐相后胜多受秦间谍的金玉,既不助五国抗秦,又不作抵抗准备所致。当时兵家和纵横家都是主张同时使用间谍取胜的。
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既多使用残暴手段,继而又施用暴政以加强统治,因而秦虽快速完成统一,却不久即亡。由于齐急谋扩张而衰落,秦又因猛用暴力而短命,于是主张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得在汉初流行一时而被重用。
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 特别应该重视的,这时又是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即铸铁)冶铸技术的国家,春秋晚期已能冶炼生铁,铸造铁器,这个发明要比欧洲早一千九百年。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国家,春秋、战国之际已能把硬脆的生铁加以柔化处理,使变成可锻铸铁(即韧性铸铁),用来制造铁工具,使农业生产大为发展,小农经济开始成为立国的基础。这个发明又比西方早二千三百年。与此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炼钢技术,已有高水平的技师,使用固体渗碳制钢技术,炼制钢材而锻造成著名的宝剑如干将、莫邪、太阿之类。这种冶金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大有助于生产的高度发展。这时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很明显是和生产的高度发展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