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清华大学王晓毅教授,深度还原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嵇康|《嵇康传》

  编按:在一般读者的眼中,嵇康是魏晋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那么,真实的嵇康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毅的《嵇康传》,系统地还原了嵇康的生命历程和思想道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矛盾而立体的名士形象。

  本期“编书记”,我们请《嵇康传》的责编杨立军,来为大家讲述嵇康精神以及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魏晋时代的受难者
  《笑傲江湖》中,曲洋与刘正风因音乐而相知,因相知而惹出祸事以致双双赴死。死前,两人最后合奏一曲《笑傲江湖》,并将曲谱赠予令狐冲。刘正风说,笑傲江湖曲中间有一大段琴曲,是曲洋依据晋人嵇康的《广陵散》而改编的。而这《广陵散》,又是曲洋连掘29座古墓,于蔡邕墓中觅得。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却并非全然虚构,而是依据史实演绎成。史上的确有一位“很有点意思”(曲洋语)的嵇康,嵇康身为音乐大师,也的确精通《广陵散》。甚至,嵇康在刑场上临死前尚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并慨叹:“《广陵散》于今绝矣!”“竟然,他此刻关心的是音乐,已经忘了自己。”(王晓毅《嵇康传》第六章“寂灭”)

  临死之际,嵇康忘记了自己却无法忘怀音乐,诚然是位真正的音乐家。然而,和今天的音乐家不同,他不给自己的手上保险,也不忌讳干粗活,非常“接地气”。他在大树下打铁,他入深山中伐木制琴,他理解劳作的艰辛,他弹出动人的音声。

  谈起嵇康,我们还会想到魏晋风流,某种意义上,嵇康甚至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言人。《世说新语》论及嵇康的有21条,最重要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均有其相关事迹,从各个方面渲染嵇康的风神高致,就连他的儿子嵇绍,也有“清远雅正”的美名。然而,魏晋不仅仅有风流,嵇康也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魏晋是一个残酷而血腥的时代,而嵇康,是这个时代的受难者。

  清华大学王晓毅教授的《嵇康传》,便写出了这个受难者在特殊时代中矛盾、丰富、立体的一生。

这本《嵇康传》有什么特色?
  市面上已有的嵇康读物,要么小说家言、虚构过多,要么篇幅厚重、略显繁琐,要么散点聚焦、未成整体,要么重思想、轻生平,而王晓毅的《嵇康传》,篇幅不过十六万字,却能集严谨与诗意于一体,融生平与思想于一炉,系统性地还原了嵇康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道路,把魏晋的时代感、嵇康的生平与思想乃至嵇康的朋友与敌人,都刻画得鲜活无比。

  王晓毅治魏晋史四十余年,可称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嵇康传》以感同身受者的视角,带我们走进魏晋这个禁锢与纵欲并存、醉意与清醒共处的特殊时代。《嵇康传》采取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相结合的写法,考证严谨,描述鲜明,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大时代中的兴衰沉浮。

  本书既注重对魏晋时代与嵇康生平的传神勾勒,寥寥几笔,便衬出了时代气质与嵇康性情,又对嵇康思想的方方面面,作了贴近文本的呈现。通过《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一流论辩文章,你会发现嵇康的思辨力之强大,他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哲人。

  一方面,魏晋时期的辩论盛况为嵇康往复辩难的书写方式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嵇康本人的天才思辨在其中脱颖而出,矫矫不群。玄学的致思之美,在嵇康的文章中完美体现了出来。

  如果说,我们了解嵇康的生平,为他的遭遇——尤其是他的死亡——而哀叹而落泪,带来的是一种情感上、心灵上的净化,那么我们在嵇康的思想世界中遨游,跟随着他参与辩论,得着的则是一种思辨的乐趣。除思想史与政治史相结合、考证与叙事并重、生平与思想融合等诸多优点外,《嵇康传》这本书更可贵的是,作者笔锋常带感情与激情,有一股郁郁勃勃之气,似乎溢出了史学家的边界,却还原了历史以及历史中人的本来面目。

嵇康性情与嵇康之死
  《嵇康传》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嵇康多重矛盾的思想性格。王晓毅的点评可谓精到:“(嵇康)虽然口头上自称是老、庄自然无为思想的信徒,并且的确是追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人生境界,但却无法摆脱作为曹魏王亲的责任感,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近乎偏执的儒家精神。”同时,嵇康自己虽“越名教而任自然”,旷达处世,潇洒不羁,但在具有遗嘱性质的《诫子书》中,却向儿子传授庸俗的生存秘诀,为儿子设计了名教模范般的处世方针,其中对语言行为、待人接物乃至理财等的详细规定,可以看出嵇康洞悉人际交往规则与人性的幽微。然而,他自己并没有这么做。

  正是因为这种“天刑之,安可解!”的矛盾,当禅代已成定局、全社会都向司马氏屈服的时候,嵇康却毅然结束隐士生涯,挺身而出、以命相许。从而,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荡气回肠的悲剧一幕、人类精神在黑暗中的一点闪光——嵇康之死。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