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15日,在戏剧重镇、曲艺之乡的天津,一份名为《游艺画刊》的戏剧类期刊创办了。该刊由津门戏剧评论名家潘侠风主编,半月刊,1945年9月15日出刊至第十一卷第六期后终刊,前后连续出版了六年,共计130期,是一份在当时发行量较大,影响广泛,深受市民读者喜爱的综合性娱乐戏剧画报。
主编潘侠风(1914—1993)自幼酷爱京剧,唱念作打,样样精通,曾出版《国风画报》《游艺报》《旧剧集成》等报刊,因其在戏剧界声名远播,颇具号召力,故而《游艺画刊》也汇集了一批戏剧、杂耍、艺术界的名家写手。
该刊以“发挥诗文戏剧之功能,评定各种艺术之价值,提倡正当的娱乐,联络同好之感情”为宗旨,每期配发数幅京剧名伶彩照,刊登大量曲艺理论知识、曲目介绍、名人轶事等文章。内容以戏剧为主体,“戏剧”栏目下刊登梨园掌故、戏班历史、戏园沿革、剧坛特写、伶界秘闻、名伶影集和戏剧评论,以京剧、昆曲为主,兼有话剧、川剧、评剧等。报道和介绍的京剧名伶涉及了当时几乎所有生、旦、浄、丑各行当名角。本文试就该刊丰富的戏剧类文章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一 传统戏剧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成绩,但到了近代如何要改良和发展,成为当时热心戏剧艺术人士担忧和思考的问题。翔千《旧剧前途的岌岌可危》(第1卷第1期)一文谈到在京剧发源地的古老的北京城,人们把几出最有价值的老戏听腻的时候,梨园行稍有新脑筋的老板们都相继编出一些“新戏”来,什么空中飞人、真刀真枪、大变活人!形形色色、光怪陆离。这些“新戏”虽能得到观众一时的赞许,但把京剧的价值丧失了,把这负有悠久历史的写意剧变成马戏班了!至于以鞭代马、以桨代舟的优点与原来的造诣更是忽略不计。而伶人所排新戏,又染有电影化,一剧演出大肆宣传,内容说得玄而又妙,令人好奇,然而只要看过之后,即无再看第二次之念,戏剧价值的长久性更无论矣!
面对当时京剧发展已到了不得不变的局面,但“新戏”又丧失了传统艺术造诣的情形,作者希望戏班的老板们“急速猛醒,多排些唱工老戏,搜寻失传的老戏本,演些纯粹京派戏,使这负有数百年历史的戏剧不要沦于万劫不复才好!”
劳同萍《对于提倡昆曲之我见》(第1卷第2期)一文,作者谈到民国时期,昆曲的命运已经糟糕到了极点,时人虽然承认昆曲是有价值的艺术,但反不如评戏受欢迎。作者指出当时的昆曲人才已经后继无人,“但是不客气的说,依仗昆弋班,来提倡昆曲,是不可能的。除了韩世昌,庞士奇二人不算,余者简直是糟不可言”。他又指出昆曲唱白和乐器的问题,“唱白多土音,非常难听,笛子吹的很响,可是没味,并且花字太多,几乎成了独奏的乐器,和唱者无关似的。乐器也不全,还有唢呐,我认为最难听不过……”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为提倡昆曲提出了几个建议:
(一)组织一个有力的昆曲剧团,来做昆曲名剧的演出。演员必须对昆曲有相当的研究和成绩,演出后必使观众对于昆曲发生良好的印象,引起研究昆曲的兴趣。
(二)组织昆曲研究社,请昆曲名宿但任教导,广招社员,研究昆曲。
(三)改善昆曲之“笛”“唢呐”等乐器,并加添“笙”“提琴”“弦子”以和之,一曲歌来,自然使人心悦神怡,而爱好昆曲。
(四)多刊印曲谱,可以一出印一本,并附以剧情说明,廉价售卖,以资普及。
二 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是整个戏剧活动的起点,也是伶人演出的依据。《游艺画刊》尤其注意对传统戏剧剧本的整理、介绍和评价。如从创刊号开始设置的栏目《旧剧词谱》刊登的第一篇剧本《二进宫》即由潘侠风编集整理,王望云谱写曲子。开首剧情说明,并列服装表:写明剧中每个人物的姓名、扮演生旦净末的角色,应穿戴的服装道具。后列人物唱词及五音谱。
涂雨公的《据乱弹王宝川之为人》(从第1卷第1期开始连载),所评价的王宝川是经典京戏《红鬃烈马》的女主人公。20世纪30年代翻译家熊式一将《红鬃烈马》翻译为英文《王宝川》一书,并改编成五幕剧,在伦敦上演后大获成功,一时风靡西方,相继在国内外各地演出,成为一时佳话。剧中王宝川寒窑苦守18年,等候其从军的丈夫归来,她善良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坚贞,让西方观众大为感动。本文作者却认为该剧中文剧本既无言外之意,又无合理剧情,翻成英文后却比在中国还受欢迎,原因或许正是主人公王宝川的魅力,但与当时西方人的评价不同,涂雨公通过京剧剧本分析,认为王宝川只是“这样一个封建其内,而革新于外的聪明的,有手段的,极理智而且阴险的女子。”其为人和剧本并不值得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