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勇士汪品先 科普老将佳作献——谈《深海浅说》创作特点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这是人类探索自然两个极端世界的梦想和追求。如今,随着人类登陆月球、探测火星、飞向宇宙深处,“九天揽月”已成现实,而“五洋捉鳖”尽管已初现端倪,但却仍然面临一大堆难题。由于受几千米厚层海水压力的阻挡,人类对海洋地形、构造等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如月球背面,甚至不如火星;因此,深海探测给世界各国海洋、地质等领域科学家留下了一系列的挑战。

  众所周知,海洋占地球表面约71%,平均水深3700米,长期以来,我们接触的只是地球一部分海洋的表面,对大洋深水和海底世界还几乎一无所知。人类关于海洋更为科学、全面、准确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最近的几十年,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都来自深海底部。现在,我们不仅知道世界石油未来产量的40%将来自深海,而且还在深海处发现了“可燃冰”“深海热液”“深部生物圈”等有待开发的丰富资源。

  随着我国海洋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深潜探测捷报频传,深海研究越来越吸引媒体眼睛,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认识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深海,保护深海,对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研究领军人物汪品先先生所著《深海浅说》一书,可谓生逢其时,成为积极报道深海科学进展、大力开展海洋文化教育、努力传播深海科技知识、着力提升公民海洋意识的科普出版典范。

  首先,《深海浅说》彰显了汪品先院士作为科学家从事深海研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该书由享有“深海勇士”之美誉的汪品先院士亲自撰写,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丰富的实例、精美独特的图片,向读者全方位诠释、展示了深海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汪院士为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他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见长;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发展,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研究领域,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

  21世纪之交,汪先生开始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促成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设立。1999年,他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启了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进入21世纪,他主持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使中国南海迅即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又以耄耋高龄深潜南海,获得了发现深水珊瑚林等重要成果。

  《深海浅说》从人类对海洋的早期探索谈起,介绍了深海的概貌及其基础科学知识,延伸到深海的开发、保护、利用和权益之争,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按汪先生“引言”所叙,该书在学术上“争取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最新进展,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拜读全书,我以为,汪先生的这些创作初衷都得以圆满实现。

  在展示截至目前深海科研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时,汪先生诠释了全球大洋深部结构与成因,海洋碳循环,海洋深部生物圈,深海洋中脊与海沟的地质、流体和生命过程,以及现代海底金属成矿等最新成果。在呈现最新深海探测技术时,介绍了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以及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等最新技术。图书后部分还列举了深海前沿研究所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如:怎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海洋地质灾害的测年水平?变化着的海洋是如何影响冷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甲烷屏障的?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对深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深海浅说》所论及的内容,无不彰显了汪品先院士深厚的科研积淀、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其次,《深海浅说》彰显了汪品先院士作为文学家开展科普创作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汪先生认为,深海是科普的绝佳材料,不但地球上最大的山脉、最深的沟谷都在深海,连最大的滑坡、最强的火山爆发也都发生在海底,可讲述的故事非常多。据悉,《深海浅说》是他在十多年干部培训和科普报告基础上收集新材料整理加工而成,荟萃了他十余年深海科普工作的深厚成果,是一部写给所有人看的深海科普图书。

  既然是写给所有人看的,就必须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解学术成科普,化高深为平常,破枯燥得趣味。《深海浅说》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化繁为简、高屋建瓴,读一书即可览深海科技全貌。诚如作者在“引言”中所强调,本书“一不是教科书,并不解释基本概念,也不提供系统知识,二是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和文字的可读性。”“撰写这本《深海浅说》,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获取海洋知识,又能当作消闲读物看的科普材料。”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