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澎湃私家历史,作者澎湃私家历史
文丨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2021年7月12日,《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举行。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李孝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钟翀领衔的研究团队历经三年所完成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本书主要收录由外国人测制、描绘今中国范围内城市或城镇的近代地图。同时,为了完整展现外国所绘中国城市地图演进的历史全貌,本书编者也收录了部分创作于前近代或近代早期、但未运用近代实测技术的外国人所绘中国城市地图,以及一些由荷兰、英国、日本等国人士或机构绘制的内容表现较为细致的城市鸟瞰地图或绘画地图,以便于比较研究。这是迄今最为详细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联合目录。书中编制的相关地图条目总数达2336条,涉及城市地图近2500幅,测绘者来自英、法、美、日、俄、德等20余国,地图涵盖我国各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镇,合计约700余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测绘质量较高的各种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其中不乏测绘年代较早,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或在地图学史、城市历史地理学、近代城市史等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
此次座谈会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图书馆等多家单位专注于历史地理、城市史、地图史方面的学者,以及课题组成员、编纂团队共聚一堂,围绕“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这一课题以及本次推出的这一重要成果进行研讨。
地图编纂之“难”与工具书之“功”
座谈会伊始,会议主持人以及本书出版方中西书局副编审李碧妍在介绍本书情况时,即特别指出,作为团队合作项目,本书包含的条目之多,地图之多,从出版而言,其难度已远超一般图书,编辑工作复杂、装编要求高,出版前进行了数轮的编校,被编辑视为工作以来工作难度最高的图书。
编纂工作的难度之大,主编之一的钟翀教授表示,本书编纂历经2032个日夜,外国所绘中国近代城市地图保存分散,涉及的文博机构、私人藏家数量众多,又涉及多种语言,编纂难度极大。而且,由于此前图书馆界和学界尚缺乏古舆图与近代地图的编目著录统一的规范与成熟的先例,因此本书编纂团队在地图目录学上也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钟翀教授所言的“难度”,在其他与会嘉宾的发言中也多有提及,只是这种难,非亲历者不能体会。首都师范大学张萍教授主编的《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也于今年出版,对于古旧地图编纂工作之难,她有更真切的体会。在发言中,她特别举例说明。“比如外国人所绘地图中的语言,有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等,但落在古旧地图上,就可能不是今天的法语,西班牙语,辨识工作所要下的功夫就不只是一点点”,她所主编的《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收录的图幅只有《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的十分之一,其中涉及中亚的地图即有俄文,但单单懂俄文尚且不够,涉及乌兹别克的,可能还有乌兹别克当地语言,所以她也感慨“这个难,是非常难”。
除工作难度之外,这项工作的另一“难”,在于“难得”。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苏智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周振鹤教授、张晓虹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汪前进教授等在发言中也都提到了这一点——古旧地图的收集、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在更注重个人研究成果的当下更属难得,这一成果的推出嘉惠学林,相信会进一步推动历史城市地理、地图学史等领域的研究。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周振鹤教授在书面发言中特别肯定了上海师大学术团队在古旧地图的搜集编目和发布上所作的工作。他说,史学就是史料学,话虽然说得极端,但揭示了史料对于历史学的决定性意义。史料范围很广,地图是其中之一,利用古旧地图我们可以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面貌进而理解历史发展进程,甚至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地理变迁,为学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从之前的《上海城市地图集成》到现在这个项目,上海师大学术团队在古地图和旧地图的搜集编目和发布方面为学术界做了重要贡献。作为对上海城市、古旧地图颇有研究的学者,周振鹤教授最后也表示,世界范围内古旧地图资源丰富,值得学者进一步去探索发现。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汪前进教授是地图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在发言中回忆起谭其骧先生给曹婉如先生《中国古代地图集》所写的序言,强调地图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和《水经注》相媲美,除了对地理学的贡献之外,古旧地图的整理编纂实际上是搜集、保存了那个时代和和那个时代之前的史料,因此功不可没。汪教授认为,此一番话献给本书的两位主编亦不为过。同时他又从地图史、区域研究、中外城市关系史等角度肯定了这一成果的学术价值。
|